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我国宋代制普洱茶膏与茶工艺介绍

来源: 网络 |   查看: 27036次

  我国宋代制普洱膏与工艺介绍

  宋代的品与赏,有皇帝与上层人士的直接参与,打破了唐代由人与僧人为主导的局限。从唐代开始出现的煮与分法到了宋代更为普及。到了宋代制普洱膏与工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对这一问题做一详细介绍。

  到了宋代坊、肆的出现,使开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对盛行的“会”、 “宴”与“斗”、“分”饮风俗的情有独钟,表明了在当时已不仅仅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门高雅的艺术,是相聚赏玩娱乐的主要交际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那么,这里有一个疑问:宋徽宗提出的这个膏稀与膏稠是怎么来的呢?唐代陆羽的“含膏者皱”是“蒸之、捣之、拍之”之后使汁溢出,经空气氧化,使汁出现了“膏化现象”的结果。而宋徽宗的膏稀和膏稠的提法难道与唐代工艺如出一辙?仍然是唐代“含膏者皱”这一思路的延续?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独立的品纳入宋代的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膏的名称,标志着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表面用膏涂层,以增加饼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使(负责造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膏。他说:饼多数用膏涂在饼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膏涂在饼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其实,宋代是中国名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名 “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 “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有一条是后人极少发现的,就是膏也为其增色不少。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其逊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