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泡茶中的变化

来源: 网络 |   查看: 19775次

  经科学家的长期研究,现在已经从鲜叶、绿、红中检测出组成香的芳香物质共有三百余种。

  1、汤色泽的变化

  汤色泽是叶中有色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叶的有色物质主要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和多酚的氧化物等。其中有些并不溶于水,因而对汤色泽影响不大。平时,我们在喝绿时,用开水冲泡后,开始汤是绿中透黄,随着时间延长,汤颜色慢慢变成黄绿色,进而变成黄褐色,如果将汤再搁上1天~2天,汤颜色就变为红黄色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叶绿素的关系,其实不然。从化学性质看,叶绿素并不溶于水,只是在幼嫩组织中有少量叶绿素渗入汤。绿汤色泽变深主要是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及其糖甙物的氧化。喝完后,渣呈黄绿色,与鲜叶不同,这是由于叶中叶绿素在绿杀青时,遇到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叶绿素在水蒸气和高温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化学结构中的金属镁离子脱去,变成脱镁叶绿素,并与蛋白质结合固定下来,呈黄绿色叶底颜色。红色泽的变化,要比绿复杂得多。据研究证明,红色泽主要是在红加工过程中,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参与下(称酶性氧化),经氧化产生了有色物质,这些有色物质称为黄素(TF)、红素(TR)。黄素对红汤明亮度有主要影响;而红素是汤红艳度的主要物质。这两种有色物质的含量、比例大小对红汤色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低档红或陈红在冲泡以后,汤特别深红,这是因为黄素、红素的继续氧化,形成褐素。红加工过程中发酵过度,黄素、红素氧化减少,褐素形成量多,会使汤发暗,颜色加深。一些高档红,如印度、斯里兰卡红和我国云南、海南、广东生产的优质红,冲泡后的汤在杯边会出现金黄色的“金边”,这也与黄素含量高有关。另外,高级红汤冷后会出现浑浊现象(呈黄酱色),似加入了少量的牛奶状。这种现象称为“冷后浑”,其原因是红色素(黄素、红素)和汤中的咖啡碱相互作用后发生的,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变成不溶物质,呈浑浊现象,如果将加温,这种物质又开始溶解,汤又转为红艳明亮的汤色。

  乌龙属于半发酵,在轻度发酵过程中多酚氧化损失少,黄素、红素含量低。因此,冲泡后的汤呈黄红色。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汤色也由于多酚、黄素和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而加深色泽。

  黑类品种很多,但都是用粗老的鲜叶为原料,经发酵后制成的。初泡时,汤为棕红色。这种色泽的形成是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后,原有黄色物质、叶黄素、花黄素、胡萝卜素等显露以及多酚的氧化结果所致。汤的色泽反映主要是由于多酚在黑制造过程中的长时间渥堆而大量氧化,使之汤色泽棕红,像酱油汤一样,这也是黑类一大特色。

  黄类顾名思义,以黄为特色,要求干外形微黄色,汤色泽黄色,叶底黄色。这种特征对绿来说是品质上的缺点,而对黄而言,则要创造条件,促进变黄。形成黄的主导因素,是一种热化作用,工艺技术是闷黄技术,在这种热化作用下,引起了品质成分的一系列变化。多酚的自动氧化,糖类物质、蛋白质等水解,叶绿素在闷黄时大量破坏、分解,叶黄素显露,所以反映汤黄色更为突出。

  白在制造工艺上属轻度发酵,多酚在未经氧化的条件下属无色,而稍有氧化就变成黄白色,其他有色物质特别是叶绿素、胡萝卜素被破坏而分解,因此白的汤色黄白而明亮。

  花在窨制过程中,由于鲜花含水分较高,素坯受潮后,多酚轻度氧化,因此花的汤色黄绿而明亮。

  2、汤香气的变化

  经科学家的长期研究,现在已经从鲜叶、绿、红中检测出组成香的芳香物质共有三百余种。这些物质一般在叶冲泡过程中能够挥发出来,其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水温高时挥发得多而快,水温低时发挥得少而慢。乌龙以天然花香而得名,因此,在冲泡中除用沸水外,还需淋壶,目的是增加温度使香充分发挥出来。叶的香气是一种挥发性物质,随着汤逐步冷却,香气也自然消失。

  3、汤滋味的变化

  汤滋味是人们的味觉器官对叶中可溶性物质的一种综合反映,分为涩味、苦涩味、苦味、鲜爽味、甜酸味、酸辛味等。当然也有主次和组合之分。

  经科学研究证明,当汤中多酚含量过高时,汤的苦涩味加重,如果含量适中,就会感到甘醇爽口。一般春比夏好喝,就是因为春多酚含量适中,而夏多酚含量较高,因此味较为苦涩。大多数的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汤的鲜爽度。一般春氨基酸含量是全年最高的季节,所以春的品质也最好,也是味最好的叶。绿滋味之所以鲜爽高醇,主要是因为其氨基酸的含量高和多酚的比例适当。春氨基酸含量最高,多酚含量低,所以味高醇。夏氨基酸含量低,而多酚含量最高,所以味苦涩。因此造成了“春鲜,夏苦”。

  组成汤滋味的化学物质,有主味物质,也有助味物质。叶中的多酚、氨基酸是汤的“主味团”。而它们的“助味团”有多种,其中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皂素等为苦味物质;糖类、果胶和部分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为甜味物质;多种有机酸和维生素C等为酸味物质;各种无机盐类为主要咸味物质。另外多酚的氧化物、黄素、红素也有一定的鲜爽味。当然以上这些化学物质,应是一个组合关系,配合比率关系,只有组合、配比适当才能显出味的特色,这就是汤滋味的复杂性。

  一般汤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值,才能对人的呈味器官起味觉作用。这个量值称为“味阈值”,如花青素在汤中含量超过味阈值时,汤就有苦味。据测定,在150毫升的汤中含有15毫克的花青素,汤就会产生明显的苦味。一般夏、秋花青素含量最高,所以带有苦味。叶中虽有咸味物质(无机盐类)存在,但未达到咸味的味阈值,所以显示不出来,叶中的这种咸味物质只能起助味的配料作用。由此可见,呈味成分的量是决定汤滋味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种呈味物质的协调配比也有一定的关系。汤滋味一般是涩味感觉比较明显,其原因首先是叶中多酚的含量占各种化学成分总量的15%~20%,因此成了滋味的主导物质。其次是氨基酸与咖啡碱的含量,一般也在2%~4%之间,也是主导物质。加上其他各种呈味物质的配比,就出现了汤的浓强、清鲜、醇和、爽口等各种滋味。

  在冲泡过程中,一杯香美可口的绿或红,经几次续水以后,味起了变化显露苦味,也是因为这些呈味物质含量多少的原因,其他成分溶解已尽,剩下的只有多酚类化合物,所以只显苦涩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