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中华茶文化的传播

来源: 网络 |   查看: 31647次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它随着饮的普及扩展,不断地浸润着人们美好的心灵。随着历史的脚步,中华文化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不断传播于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并披泽海外,闻名于世。 1、马古道与文化传播

  在叶历史上,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和"马互市"(也称马交易)。

  "榷"的意思,就是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最早起于唐代。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制度和边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⑴马交易

  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马司,马司的职责是"掌榷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⑵入吐蕃

  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叶和种,吐蕃的饮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中唐以后,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著经三篇,言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矣……其后尚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回纥将马匹换来的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⑷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叶等,则大大增加,赠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⑸入金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旻,国号大金。1125年10月,下诏攻宋。1126年金兵逼至黄河北岸,同年闰十一月,京师被攻破,金提出苛刻议和条件,宋钦宗入金营求和,金又迫使宋徽宋皇子、贵妃等赴金营。最后掠虏徽、钦二宗及后妃宗室等北撤,北宋自此结束。

  金朝以武力不断胁迫宋朝的同时,也不断地从宋人那里取得饮之法,而且饮之风日甚一日。饮地位不断提高,如《松漠记闻》载,女真人婚嫁时,酒宴之后,"富者遍建茗,留上客数人啜之,或以粗者煮乳酪"。同时,汉族饮文化在金朝文人中的影响也很深,如党怀英所作的《青玉案》词中,对文化的内蕴有很准确的把握。  参考金古墓壁画 2、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简述

  中华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⑴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自善德王时有之, 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礼。这套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 二、齿礼时敬; 三、宾礼时敬; 四、嘉时敬

  其中宾礼时敬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有时,由国王亲自敬

  高丽时代,新罗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⑵入日本

  中国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道是日本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道精神,使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园)。最澄在将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是中国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

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树,大力宣传禅教和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具精品--天目碗、青瓷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道中,天目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之初到创立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碗,后来,因道的普及,一般所用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的集会"寄合"与贵族会"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法。自珠光完成了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道四规,而取得"天下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遗风。⑶入俄国

  中国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籽,试图栽培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苗12000株和成箱的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园,从事树栽培和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籽和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籽。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树150公顷,并建立了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