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中华茶艺概念诠释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596次

中华概念

""一词由台湾人发明,"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的爱好者,倡议弘扬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的民俗,有人提出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 才定案。就这么产生了。"[9]台湾人当初提出""是作为"道"的同义词、代名词。

目前海峡两岸文化界对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缘于将""理解为"之艺",古代如陈师道、张源,当代如范增平、王玲、丁文、陈香白、林治等持广义的理解,主张包括的种植、制造、品饮之艺,有的扩大成与文化同义,甚至扩大到整个学领域;狭义的理解缘于将""理解为"饮之艺",古代如皎然、封演、陶谷,当代如蔡荣章、陈文华、丁以寿等持狭义的理解,将限制在品饮及品饮前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的范围内。

对于""为何要取狭义的理解,笔者赞同陈文华先生的意见,"应该让的内涵明确起来,不再和道、制、售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学的范围中,去负担种、制和售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地将泡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事实上,中国的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有十多所高等院校设有学本科专业,在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树栽培学、树育种学、树生态学、制学、叶生物化学、叶商品学、叶市场学、叶贸易学、叶经营管理学、叶审评与检验、药学、业历史等比较成熟、完善的学分支学科。上述各学分支学科,有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概念,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远非""所能涵盖。笔者认为,以及道、文化应在已有的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去涵盖学已有的领域。

即饮术,是艺术性的饮,是饮生活艺术化。中国是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中华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有在韩国的中华,有在美国的中华等;在中国的也不都是中华,还可以有日本、韩国、英国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视为中华。

明代张源《录》云:"兹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水、器、火是构成的四项基本要素,如果加上的主体--人和活动的场所--境,则构成的六要素。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习--选、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饮艺术活动。

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学中的叶审评。是人文的,叶审评是科学的;是艺术,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中,所用为成品干,因而种、采、制不在之中。

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文化,及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道、

(一)与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一样,笔者对于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文化是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文化是学的一部分,它与科技、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学。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文化是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文化中,饮文化是主体,和道又是饮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文化。

笔者反对将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文化,并进入到科技、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及文化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与

目前海峡两岸文化界对"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术,包含、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11]是道的基础,是道的必要条件,可以独立于道而存在。道以为载体,依存于。重点在"艺",重在习术,以获得审美享受;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修心养性、参悟大道。的内涵小于道,道的内涵包容。的外延大于道,其外延介于道与文化之间。

道的内涵大于,的外延大于道。笔者反对将、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蔡荣章先生在《现代思想集》中说:"我认为道、都可以表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强调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道"。[12]王玲女士亦说:"与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烹、品等艺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有名,有形,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与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三)与

所谓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风俗、待客用风俗、饮习俗等,讲俗一般指的是饮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习俗。如四川的"盖碗",江西修水的"菊花"、婺源的"农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云南白族的"三道"、拉祜族的"烤"等。俗是中华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着重在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俗的侧重在喝和食,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但绝大多数的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

的分类

目前文化界对于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文士、宗教、民俗,有以为主体分为乌龙、绿、红、花……,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道),不一而足。是饮术,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专供表演?有的只能待客?事实上是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类、同类的不同种可以有相同的饮法,又岂能以来命名?至于某氏,非更是荒诞不经。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就是叶的冲泡技艺和饮的艺术的话,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14]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历史,饮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的有煎法、点发、泡法。依而言,中国道先后产生了煎道、点道、泡道三种形式。"[15]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法,道亦如此。依习法,中国古代形成了煎道(艺)、点道(艺)、泡道(艺)。日本在吸收中国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道"、"煎道"两大类,两类均流传至今,且流派众多。但中国的煎道(艺)亡于南宋中期,点道(艺)亡于明朝后期,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道(艺)流传至今。从历史上看,中华则有煎、点、泡三大类。

分类标准第二应依据主泡饮具来分类。在泡中,又因使用泡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壶中泡,然后分斟到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杯(盏)中泡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入杯而泡。清代以来,从壶泡法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的工夫,杯泡法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和玻璃杯泡法。工夫原特指冲泡青的,当代人又借鉴工夫具和泡法来冲泡非青类的,故另称之为工夫法,以与工夫相区别。这样,泡可分为工夫、壶泡、盖杯泡、玻璃杯泡、工夫法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习俗--民俗,则当代可分为工夫、壶泡、盖杯泡、玻璃杯泡、工夫法、民俗六类。民俗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在当代的六类中,工夫又可分为武夷工夫、武夷变式工夫、台湾工夫、台湾变式工夫,武夷工夫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小壶单杯泡法,武夷变式是指用盖杯代替壶的单杯泡法,台湾工夫是指小壶双杯泡法,台湾变式工夫是指用盖杯代替壶的双杯泡法;壶泡又可分为绿壶泡、红壶泡等;盖杯泡又可分为绿盖杯泡、红盖杯泡、花盖杯泡等;玻璃杯泡又可分为绿玻璃杯泡、黄玻璃杯泡等;工夫法又可分为绿工夫法、红工夫法、花工夫法等;民俗则有四川的盖碗、江浙的薰豆、江西修水的菊花、云南白族的三道等。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