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谈茶说道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139次

中国饮历史最早,陆羽《经》云:“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奉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习俗和品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树鲜叶汲取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作为饮料的开端。然而,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当菜,煮作羹饮。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的地区),促进了饮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的记载。

  三国时期,崇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叶多加工成饼。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事的兴旺,贡的出现加速了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蔚然成风,饮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器具,论之专著已出现。陆羽《经》三篇,备言事,更对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环境和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叶多制成团、饼,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品的日益丰富与品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且不断增多,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工艺的革新,团、饼已较多改为散,烹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香,甘冽、酽醇的味以及清澈的汤,更能领略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类的不断增加,饮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类,品饮方式也随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类。如两广喜好红,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北方人喜花或绿,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砖。

  纵观饮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与佐料、饮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习俗: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的清饮之特点。我国江南的绿、北方花、西南普洱、闽粤一带的乌龙以及日本的蒸青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习俗:其特点是烹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盐巴、奶以及侗族的打油、土家族的擂,又如欧美的牛乳红、柠檬红、多味、香料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风俗:即指饮者除品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馆”。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的现代变体:速溶、冰、液体以及各类袋泡,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的发展趋势之一。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大概是当今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儒家思想与中国道精神

  中国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国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无论煮法、点法、泡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道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

  老庄及道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从道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的苦寂,以助禅、明心见性。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子崇尚真,中国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人对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式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

  有人说,儒家在中国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艺”;而只有佛教文化才从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道”。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人说:“中精华,友人均分”。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

  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人们创造饮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圣陆羽首先从研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能醒脑提神,制、烹、品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佛理与

  谈到中国的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日本还经常谈到“禅一味”,中国也有这种说法。唐代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文化发展中相配合。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得思想接近。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可得道,中有道,佛与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

  熟悉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把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国禅宗道带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荣西和尚。所以日本道以及“禅一味”说法也源自中国。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说,佛家文化是起了带头作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