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宋代之后的漳州茶叶历史

来源: 网络 |   查看: 19042次

  宋时中国叶发展重心南移,漳州叶生产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元代漳州地区没有修过地方志,在后代所修的地方志中,有关元代的记载均极为简略。而明代是漳州修纂地方志的高潮。漳州地区各县的县志也是从明代开始修纂的,有关叶的记载也丰富了许多。元朝中叶现长泰县枋洋乡青阳村,就有安溪大坪村农迁居到这里的陈岭,在观音山从事耕垦,至明朝宣德以后,青阳人丁兴旺,与安溪通婚结亲,树栽培和叶制作技术日益提高,所产叶品质甚佳。明末进士阮梦庵在《武夷歌》中曾赞叹漳州叶:“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阮文锡的《安溪歌》中亦有“尔来武夷漳人制”的说法。农生产的叶不仅供民间自饮,而且被列入贡品。正德年间贡“叶378斤,芽500斤”。嘉靖间年贡“叶400斤,芽511斤。(万历《漳州府志》卷五)。在《南靖县志》载述:嘉靖年间,南靖县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六十斤九两九钱。当时南坑村有园三十亩,年产三十担,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号称“清明”,在《长泰县志》、《龙溪县志》等也均有进贡叶的记载。明末龙溪县名士陈正学的《石晶泉歌》(载《平和县志》)有“香隐为兰蕙,顿觉云生欲轩翥”。可见当时的叶已颇有名气,同而促进叶的种植。明末年间林太师(云肖人氏,明末太师)在现云肖莆美乡一个岩洞周围种,当时人们称“白”,而后称“武夷”。面积约十亩,今虽荒芜,岩洞下端仍有“南山寺”“太师分庙”二间庙宇,有“白云通道”石碑等遗址。明太常寺卿陆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岩诗句:“寺古多荒瓦,憎贫只荐”和天启进士沈起津游诏安九侯山诗句“香炉烟透云眼里,雾锁园望海台”。不仅说明内山峰产,沿海地区也种植成片园。时叶贸易也渐兴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购。明中叶海澄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龙溪县龙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圭洋乡上洋远销缅甸,平和的奇兰、海澄太武山、漳浦玳瑁山、龙溪北门叶行业也陆续兴起。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蓬勃兴起。龙海县的玳瑁山此时也名传四方。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至漳浦,正逢漳浦籍宰相蔡新衣锦还乡,皇帝询问蔡新此处有何名、寺庙和著名特产,才思敏捷的蔡新即诗:“玳瑁名山迎帝临,滴水龙泉高峰顶,金仙岩边有八景,万亩园万担银”。乾隆上山品尝后,随手写了可供朝廷享用。从此玳瑁流传四方。此时种自饮也遍及偏僻乡村,嘉庆间岁贡生谢生鹤(诏安人氏)的《秋日乘舟到田家》诗(载《雪溪诗抄》):“落叶供饮饭,清风催煮”。乾隆间诏安拔贡生叶观论《家属即事》诗:“野堪破门,何事饷红了,随意六七碗,透骨复通灵”。

  随着饮的普及,品茗之风日甚,其烹泡方式??功夫艺闻名遐迩。清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亲身享用了功夫。他说:“罢后去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彭光斗《闽琐记》)。时至今日,乌龙功夫艺还在粤东及漳州诏安、云霄等沿海各县广为流行,在中国文化艺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清末,漳州叶声誉鹊起。光绪年间,漳州市里有号称“百年老铺”的奇苑、瑞苑等庄开业。由于漳州比邻叶需求量大的广东省,又靠近贸易港口城市厦门。叶内销出口具备良好的条件,因而贸易居全省之冠。随着叶生产的发展,行商经营叶的店铺也陆续开张,其中不乏大庄与南洋各港埠有一定联系或直接在外开设分店的,如奇苑、瑞苑、张源美、荣胜、裕美等庄。他们不仅在漳州开业,而且在厦门设立分庄,叶出口东南亚等国。年销量据当时记载:光绪二十年前约360担,光绪二十年约1200担,光绪末年约1800担,民国初期至抗日前夕为2000担至6000担。它的来源地有安溪、武夷、漳平及本市长泰、平和、云霄等地。如长泰县青阳田尖、云霄县白云岩、龙海金仙岩。民国初期,平和、诏安、长泰、华安等县已有成片园,其余各县山区也有零星种植。

  民国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中国内乱纷争,又经受了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战事不断,烽火连天,发展生产谈何容易,因而漳州叶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当时,漳州尚无叶精制厂,所产叶大都聘请制师傅制成毛后,由商精选加工后运销外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乌龙主要外销口岸--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关紧闭,水路断绝。外运阻塞,叶无从出口。国民党政府对叶实行统制,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农生活维艰,不少厂倒闭,园成片荒芜,产量逐年下降,叶生产岌岌可危。至1949年园面积6775亩,总产99吨,比1937年减产65%。漳州乡人民背着民国时期的创伤和缺憾,也带着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