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武夷山水与茶文化旅游| 中国茶文化论文

来源: 网络 |   查看: 131812次

有了好,还得有好水,妙玉泡,先是用“旧年蠲的雨水”,而邀宝钗、黛玉吃“体己”时,又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上的雪”。这在大观园里头,可说是稀罕的了,所以妙玉说,她“总舍不得吃”。但是,按陆羽《经》的说法,“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谓“山水”,也就是漫流山中的乳泉、石池。武夷一山,有着数十道泉水,迸出于石,汲之不竭,不仅水色涓洁,而且泉味清醇。明吴〖HT5”,7”〗木〖KG-*3〗式〖HT5”SS〗《武夷杂记》云:“余携具,共访得三十九处,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据他品评,全山当称虎啸岩的语儿泉、小桃源的金砖泉为最佳,其次为天柱峰的三敲泉、御园的呼来泉、仙掌峰的碧高泉等等。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未可作为审评。“欲试清泉味,烹坐石盘”。要想品评甘泉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武夷山泉的。
  对于具,也是极为讲究的。一般至少要有四种器皿——水壶、风炉、壶和杯。不论其价值如何,所注重的,在于绝对的洁净。冲泡前,先得用清泉洗涤具。水开后,再用热水烫过一遍,接着把叶倒在壶内,冲入开水。水冲满了,便用壶盖刮去泡沫,盖住壶口。然后,冲着壶盖浇点开水,使壶更热一些。约莫过了五分钟,便可斟出汁来,但斟时,务使每杯汁的浓度大致相当。其办法是,先各斟上半杯,再周而复始地轮流添满。而在客人们举起杯,慢慢啜着的时候,就可以在水壶里加上泉水,搁在风炉上,准备泡第二壶了。一般的叶,至多三瀹而止,岩上的名丛,却可以冲泡六、七次,而色、香、味尚留余韵。
  善于品的人,都泡得极浓,饮量却少得异常。妙玉对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了这一海,更成什么?”这句打趣的话,正是一些品家的信条。他们品的时候,决不像刘姥姥那样“一口吃尽”,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细加品评。先是举起杯来,由远而近地移到嘴边,此鉴赏岩特有的一种天然的花香。继而轻轻一啜,以领略入口时浓郁的芬芳气味。然后同时从稍带苦涩味的汁中,去咀嚼随之而来的清鲜灵妙的回味。但是,根据“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也不能老是把杯放在鼻前。所以啜上一口之后,还得把杯时远时近地移动。这时,一阵阵的幽香,便会扑鼻而来,令人悠悠意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热便欲乘风飞”。
  既游了名山,又品了名,真可以说“乐足矣”了!
  
  树王国九龙窠
  
  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峡谷。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谷中怪奇的岩石,横卧竖立,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沟壑。而从岩缝中渗出的涓涓细流,则汇为喧闹的山涧,穿过乱石,曲曲折折地向东流去。这里布满了一片又一片、一层又一层的园,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盎然。然而,更为希罕的却是那一丛丛、一簇簇珍奇的名丛,它们或立岩凹,或倚水边,或伏崖下,或躲于洞口,或离踞峭壁之上,简直就象不同风格的盆景,争奇斗巧,各异其趣。而誉满中外的大红袍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明张于垒《武夷山志》说:“山皆纯石,不宜禾黍,遇有寸肤,则种荈,树落上下,隐现无间,从高望之,如点绿苔,凉风拂至,嫩香扑鼻,不独是供饮啖,为山灵一种清供也。” “大红袍”位居武夷岩五大名丛之首,名扬海内外。武夷岩虽然历史悠久,但“大红袍”的产生很迟,约在明末清初(1717年前后)距今有300年左右的历史。这期间经好事者喧染、张扬有关大红袍的传说不一,听之传之,闻听之后,真有几分“自古仙人栽,人间难得一睹此芳容”的出神入化之感。在九龙窠峭壁的罅隙处,离地4米许的小石座上,有三丛植株,如今有六丛树。崖壁上有民国时期崇安县长吴石仙题刻“大红袍”三字。其丛还繁育着大片的园,九龙窠成为“大红袍”基地。在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红袍”采制工艺,榜上有名。
  大红袍树之所以能获得武夷“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顶,终年有水自岩罅滴落。而随水流落又是苔鲜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常,气温变化不大。加之有农的精心管理,采制加工得法,有独特的“做青”工艺等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奇效。评师评定,大红袍可冲至9次,尚不脱原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冲至五、六次,味就极淡。使它从而夺得了“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来武夷山的旅游者,当然无不想一睹大红袍树为快。
  大红袍树在民间传说很多,有的传闻其治病功效则更为神奇,无异于仙丹妙药“能治百病”。因此,人们无不为能一饮如此稀有珍贵无比的大红袍而感到无尚的荣幸。
  天心寺僧披露的大红袍真象说:大红袍春芽萌茁的嫩梢芽叶呈紫红色,远远望去,树就象一团火焰,因而得名大红袍。更多的人认为早春时节,叶芽勃发,满树艳红,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这是比较科学而且有可信之处。
  
  以命名有“洞”
  
  洞:“在接笋峰下,从伏虎岩东行,沿着修竹夹立的曲径;盘上小岭,再穿过巨石垒叠的石门,眼前出现的一个幽深绝尘”的佳境,它就是“洞”。
  洞先前是有好几个名称的,一曰玉华洞,一曰升仙洞,一曰幽微碧玉洞。其所以终于以命名,据传,原因在于洞内产“甲于武夷”。清代隐居洞的李卷曾题诗云:“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赞美的就是洞之。如今洞内依然有一片老气横秋的,其味不逊于其他岩
  抬头且看,洞门口就有匾额刻着“峥嵘深锁”四个大字。以示意人们:“深锁于洞幽奥之境的尽是峥嵘奇观,气象森然。”这是清人重修洞而题刻的。明代万历年间初建时候,并非如此。当时是由“伏虎岩”侧石门入口,逾小岭,又巨石相椅如门,进此有坊,题曰:“仙凡岐路”却不知何故寻(不久)废了。

武夷自古本为“仙窟”,依照《茅君内传》称:仙家有三十六洞天,武夷乃“第十六洞升真玄化之洞”,相传它就是当年武夷君所居的洞天仙府。
  洞境内真真是别有洞天,走进天然石洞内,举目仰瞻,其南是直插云霄的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其东则是仙游峰;其北乃清隐岩、天游峰、仙掌峰。诸峰皆削壁环峙,井然有序。而在仙掌峰的山背后,更有雪花泉、澹泉和玉华泉合流在一起,直往山前涓涓而下。待到山前之时,则聚然迸发出雷轰电激般的千丈瀑布,倾注于仙浴潭中,其神异之殊态,不可名状。就在这仙浴潭畔,有一块沃园生长着葱菁的小灌木丛,那便是圃的所在。圃陀螺夷旷可六七亩的盆谷,尽在诸峰反复环抱之中,这就是洞腹地,如此幽微碧玉洞天,世间还能到何处去寻觅。
  无怪乎,往昔多少道派羽士,络绎来此栖居,为他们的仙隐之所。洞虽方圆咫尺,竟先后辟有元元道院、清真书院、云窝书院、留云书屋、晚霞居、煮霞居、望仙楼、小隐堂,明末学者黄道周筑“晚甘居”隐居于此。此类栖馆道院,不一而足,它们都构筑在那些丹崖翠岩、神剜鬼刻、古木苍藤,胶葛蒙翳,并且笋遍处皆是,随处可取,猿鹤结邻的险峰奇巅之上,仙茗奇绝,其中尤以接笋峰仙居最为险绝。
  就在奇绝接笋峰巅上,道人汪痴颐竞于此筑隐栖下,直到终年,山志里是这样描述的:“顶上石台如砥,约二三亩,二道人结小茅庵以居之。其一出而供茗接谈,其一面壁问而不答,亦不施礼,已三年矣。且云痴颐脱形后,即凿石为塘,盖裸葬下焉云云”。
  据史料记载:昔日洞一带所产之,有“甲于武夷”之说,清乾隆帝为太子时写有《冬夜烹》诗云:“建城杂进土贡,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葵花玉夸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光炯炯”。盛赞“就中武夷品最佳”,就是由于接笋峰发新颖。都云武夷曾得皇帝赞赏,只是传说,惟“接笋”真真实实是皇帝(乾隆)钦定为“武夷品最佳”啊,有据可查,不是“仙”说道,应不为虚。今武夷岩上岩研究所的“岩上大红袍”,便是由此发掘的商品,其品不逊于九龙窠大红袍的韵味。
  
  “文公书院”留
  
  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间,有一座古老书院,这就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创的武夷精舍旧址,今已重修为朱熹纪念馆。
  武夷精舍,是朱熹在淳熙十年(1183)辞官归里,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当时,这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室、石门坞、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此外还有钓矶、灶、渔艇。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诗序》里写道:“四方士友,来者亦甚众,莫不叹其佳胜。”建宁知府韩元吉曾感慨地说:“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朱子也恬然自得地说:“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此后,这位理学大师就在这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朱熹喜爱武夷山水之乐,更精于武夷道与武夷结下终生之缘。
  朱子隐居武夷山,著书立说,讲学倡道期间,常与同道友朋,门人学子设宴于亭榭、于竹林、于泉边或于溪畔,一只炉子,一把壶、数只兔毫盏,舀几瓢九曲水,徐徐亦来,芳香四溢,觉物我合一。
  朱熹以喻学,认为学问要专主一门。对理学皓首穷经,钻深研透,不被当时流行的其他学派所迷乱。犹如宋代煎,仍有唐代遗风,在叶掺杂姜葱桂椒盐之类同煎,犹如大杂烩而妨味。朱子对学生说:“如这盏,一味是,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朱子语类》卷15)这种比喻暨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
  朱熹在向学生讲学时,巧妙地以日常生活中的作妙喻。朱子答学生问关于如何评价《左传》作者识见,曰:“左氏仍一个趋利避害之人,要置身二隐地,而不识道理,于大论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如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盖也’。正如佃客论主,责其不请吃!”(《朱子语类》卷123)他只说左氏论事不得要领。远不如孔子《大学》论君臣父子关系精当。以此佃客座主,不请饮,这样责之细苛的巧喻,把复杂的理论问题,在谈笑间说清楚了。
  朱熹不但以待客,以喻学,以为礼,还精心培育名丛,在紫阳书院有谓“文公”又名“臭叶香”曾列入名丛。来到朱熹纪念馆可品尝文士
  
  九曲溪灶石
  
  在武夷精舍门前五曲溪畔,在“矶石上平,在溪北岸,有灶在溪中流,巨石屹然,可以环坐八九人,四面皆水,当中凹自然为灶,可炊以瀹。”《武夷山志•五曲》。
  武夷精舍落成,朱子聚徒讲学,潜心著述。闲暇之时,朱熹常在“灶”上设“宴”,煮茗待客,吟诗品茗,颇得中之妙趣。  一天,他邀友游览平林风光,登上灶石,吟咏着“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烟袅细香”。还站在岸边的廖子晦迭口叫“好诗,好诗”。
  “诗是好诗,晦翁把灶石,吟咏得出神入化,可是今天既看不到袅袅的灶烟,又闻不到扑鼻的香?”已登上灶石的刘甫说道。
  “是啊,我们只好望‘灶’兴叹喽。”刘彦集附和着。
  朱熹笑容满面地请众人席石而坐,命书僮在矶石上摆开具,然后稍带歉意地说道:“灶停炊,由于尚缺一物,如今众兄光临,容弟遣小僮前去一处索取。此物一到,庶几不负众兄的一片雅意。”于是,命书僮将带来的一顶斗笠和一双木屐鞋穿戴停当,吩咐他即此前往桃源洞,对老道长如此说:“书僮巧穿戴,见人如见物。灶石煮溪水,只待此君回。”书僮只好记住小诗,赶往桃源洞。刘甫已猜着谜底,对朱熹抚须微笑。
  书僮赶到桃源洞,见到老道长,就把主人的小诗对着老道长吟诵一遍。老道士听了,把书僮上下打量一遍:“嘿,这朱夫子,真够幽趣。”回到禅房取出一纸包东西交给他,书僮告辞道士便匆匆向灶石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