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茶道漫谈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130次

重温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每一页都散发着沁人的香。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理环境有别,历史文化有异,造成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习惯多有不同。即使在同一民族也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饮、嗜,却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在中华大地,被誉为“国饮”。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道。

所谓道,是以通过饮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之大要有四:曰艺、礼、境、修道。所谓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的一整套技艺;所谓礼是指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境是指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道”源于道家,其概念飘忽不定,语焉不详,可意会,而难以确言之。后又衍生出儒家之道、佛教之道等等。因理念不同,信条各异,致使各家之道又不尽一致。随着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展,道这一古老的概念又获得了新生,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的同义语,所指可阐释为“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万物本质”、“世界本源” 、“运动规律”等诸多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儒道互补”,唐宋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佛法、道藏,而道士、比丘也大都旁通儒典。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禅宗一派,便是在对孔孟老庄的诸多理念加以改造并吸收融合而形成。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曾有“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之名言。

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历史,饮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三种方法。而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道、点道、泡道等三种形式。

艺是道的基础,而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之风渐盛,已有艺的雏型,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经》,奠定了中国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道”;北宋时期,蔡襄著《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论》,形成“点道”;明朝中期,张源著《录》,许次纾著《疏》,又形成“泡道”。所以可以说,中国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陆羽不仅是煎道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道的奠基者。煎道的代表人物除陆羽外,还有常伯熊、皎然、卢同、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由于唐代人对道的痴迷,使之得以逐步完善,饮修道的思想正式确立。煎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至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艺,发展了饮修道的思想。点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

道形成于明朝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人对道的贡献在于创立了泡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等三种形式;并为道设计了专用的室——寮。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道、点道、泡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道、点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道尚存有一线生机。好在当今我们痛定思痛,已悟出先人创造的诸多文化遗产的珍贵,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予以恢复,可谓亡羊补牢。但当今所恢复者,其实是明清时期兴起的泡道,以相去不远,尚有流韵遗响,奄奄一息于民间。能得劫后余生,真不幸中之大幸。

值得一提者,自唐宋经元明而至清代,在千余年的漫长过程中,中国的煎道、点道、泡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无数代日本人的增润取舍,阐微发扬,最终形成了日本的“煎道” “抹道”等名目。道源于中国而光大于日本的事实,正验证了孔子的名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