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十里香茶是什么茶,十里香茶的品质、茶史

来源: 网络 |   查看: 27306次

  十里香是什么

  十里香是昆明历史传统名,原产地就在昆明东郊十里铺、归化寺、两面寺一带。十里香产自昆明,是云南高香型之一,历史上曾是“十里贡”。据历史记载,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就有栽培,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十里铺所在地。昆明曾开设有十里香馆专卖十里香,用吴井水泡饮,致有“吃水要吃吴井水”,“十里香能治病”等佳话。十里香是云南历史上名之一。十里香在市场上少有供应。

  十里香的品质

  十里香,属中小叶种类型。历史上的制法是鲜叶经过杀育、揉捻后,一次晒干而成,属晒青。现在金马村栽种的树,大多从外地引种而来,并改为烘青制法。成外形条索紧秀,色泽绿润,锋苗好,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持久,滋味纯和回甘,叶底嫩匀黄亮。

  十里香

  “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唐代中叶十里香就有栽培。”这样关于栽培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的文字还是见于报、刊、论文集,笔者也数次引用到自己的论文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年间笔者查阅过大量的相关资料,未查阅到关于十里香在唐、宋、元代的原始史料。此处,笔者赞同并用以支持本文的是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其第四分册(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卷)第51页中关于十里香的说法是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基地。清同治年间为杜文秀的农民起义军放火焚烧,贡基地成了光山、农田。至今,十里铺仍有“成光山”、“园田”、“旺山”的地名称谓。

  民国时,十里香小有复苏,但规模有限。据《官渡区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云南业实习所曾创办12.67 hm2 “模范园”;民国18年(1929年),改组为省立第一业试验场。位置就在今金马镇、龙泉办事处辖内,“模范园”主要是种植十里香,应就在十里铺一带,而由6户商人合资创办的“六合实业”专种植十里香,位置在金殿后山以南云山村一带。《昆明市志》(1997)还记有“1946年国军驻扎该地,将6万株树砍了5.5万株做烧柴。”解放时十里铺、虹桥、羊方凹行政村一带田边、地角、山上残存十里香树2--3百株,49年时“六合实业”留有十里香3亩在云山村,到50年代初时仅余200余株,十里香再度濒临灭绝。

  1973--1978年间政府关怀,十里香老树枯木逢春。由省农科院、省农大、外贸多位学专家对尚存的九十余株十里香老树进行分析鉴定,认定有些老树应是明清时栽种的。当时将相对集中在十里铺村内坡头、坝脚的31株老树围护起来,挂牌标示“十里香1—31号”,当时这三十多株树高都在3市尺以上。1980年4月云南省委领导批示,“十里香是佳品,昆明市应积极扶持发展”。当年春天就对这31株老树进行台刈复壮更新,并分号进行了短穗扦插、移栽,至1985年已建成母本园9.55亩。这期间官渡区各级政府、省农科院和省农大的专家组,市农业局、市外贸局等协同管理,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到1986年春,由昆明市桑果站接手管理时,十里铺有十里香(群体)母本园9.55亩、围护的老树1—31号,据省农大学教授张芳赐老师回忆,至九十年代初在十里铺、虹桥、羊方凹附近山上仍存有十里香老树数十株。另云山村存有少量十里香,省农科院内有数株。1980--1985年间有省内数家科所引种十里香,笔者所知今省科所和临沧科所尚存少量。1986--1993年笔者用老树上的枝条、母本园中修剪下的枝条、省农科院院内(当时由省农科院研究员、学专家李绪炳老师管养)数株十里香树的枝条经短穗扦插繁殖将母本园扩大到1991年的近25亩,母本园连接旺山集中成片园(六、七十年代栽植的云南大叶种和昭通苔)近200亩;配备了炒青绿机械设备,成片园长势良好,管理得当,年产绿8-9 吨,凭借十里香的名气,炒青绿价位高、供不应求,收入基本维持十里香的生存,以及31株老树的管护。1987年还采了十里香老树和母本园内的枝条到安宁县的草铺乡邵九村短穗扦插繁殖了约5亩,2004年1月笔者调查时存不足1亩,树势衰败不堪。

  九十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工业污染等各种原因,成片园面积开始缩小,十里香也被迫停止了发展,母本园转成生产园,对31株老树只能进行一些常规养护;以后园逐年被转为他用,至1998年成片园已荡然无存,十里香母本园仅存约2亩,围护在坡头的老树也被毁了多株;十里铺、虹桥、羊方凹一带山上90年代初开始建房、取土,原存有的十里香老树消亡殆尽。至2003年4月间,十里香母本园完全改为他用,围护的老树存20余株。长期以来笔者不懈的呼吁对十里香、十里香老树的保护,各相关部门给予了支持,政府拨过数次名保护费。到2005年3月25日围护的老树被非法移栽到他处以及移栽时毁损15—17株(因移栽者不能提供移栽的相关数据,笔者四月初调查时只能是数移栽好的株数,加上听参加移栽的小工说当时挖坏了两棵就扔了),至此十里香老树仅存坡头2丛,6月份较弱的一丛死去(因老树周边有实生的小树,也有二十多年树龄,盘根错节,难辩株数)。被非法移栽到他处的老树至今已有多半死亡。7月11日,仅存的一丛十里香老树被成功地移栽到省农大园林园艺学院农场内园中,分栽成6株,得到专业管护,至今长势良好。

  张芳赐老师50年代初就关注十里香老树,对老树进行过数次专业调查,如今只有他能证明那些老树的树龄在百年以上。百年以上的树木就可称为古树,是受特别保护的。从70年代初至今张老师一直在做十里香品种选育工作,所幸如今他已有优质十里香园二十多亩。

  老树的成功移栽和张老师的优质园让昆明十里香又有了希望。

  关于加工制做。十里香传统加工方法是什么?笔者未查阅到更早的说法,有几则谈加工方法应是指解放前后时期,也就是晒青和烘青。如“我还听说从前昆明城里专门设有十里香馆,独钟十里香。十里香制法独特,先用干净的大铜锅置于火上烧热,然后倒入叶杀青,待汁溢出,叶芽柔软后起锅,放入簸箕内,于太阳下边揉边晒,小把撮揉,揉一会抖晒一下,然后再揉再晒,反复三、四次,待叶芽成形,摊开直到晒干到条索紧实,银茸披露,有一股特殊花香味散发出来为止,原料以清明节令前后所采的鲜芽制出的十里香最佳。尽管这种制作方法比现代制作显得落后,但它却能保证品质地道,使人食之不厌。”这段写得很生动,除了“杀青待汁溢出”不确切外,还真是地方传统名的做法。还有一则说“清明前后将采来的第一水叶放置铜锅内,置于火上加热杀青,边加热边用手搅拌翻身,待叶变得柔软,汁溢出并挥发一部分后,便及时将叶从锅内倒出,放入簸箕内。用手搓揉,待叶卷起成形后,用栗炭火烘干,即可饮用。”这则更现代一些。

  笔者1985年到十里铺时,有老前辈留下的样品,说是参加全省名评比获奖的。干细紧,有明确的缅桂花香,冲泡后汤色清亮略黄,香气转为无名花香。这几点特别突出,笔者铭记不忘。20年间年年拿着十里香鲜叶比划,才学愚钝,不清楚当年获奖样品是烘青还是晒青,也不能做得那般细紧,只能将心得记得细一些,现归纳如下:十里香由于品种和地域的原因,晒青、白制法或鲜叶摊放10小时以上再杀青揉捻的揉捻叶,都有明确的缅桂花香,这点在93年以前很稳定,以后就渐弱到基本不能说是缅桂花香了;始终持有的无名花香感觉也比以前低。笔者认为1993年前后,土壤、水、大气环境明显恶化,还有农药、化肥过量造成树品质退化所致香型逐渐不清晰和香高程度有所降低。十里香在烘青制法下香高,干和冲泡后香型基本一致;在全炒青下则基本无花香,呈现优质炒青绿的板栗香和纯正滋味。近几年十里香鲜叶奇缺,笔者只能采到数百克,就蒸一下,揉揉,晒干,虽然没赶压饼的时尚,却到了回归返祖的前沿---吃凉拌。有时采了几十个一芽一叶,不便加工,就凉拌吃了。这恐怕是十里香最原始最简单的制法。

  关于十里香的品质,如“一杯十里香,香溢满客堂”;“喝吴井的水,品十里香”;《民国商务概况》记载,“民国元年至民国20年(1912~1931年)‘十里香’品质最优,惜产量太微,除做礼品外,不见于普通市面,故不能以商品视之矣。” 《昆明市志》(1997):“清朝年间被官府列为贡”;

  “白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醇和,叶绿汤清,初泡时如白水,泡历较长时间味始出”。八十年代初已有极少量十里香样品供科研用和参加省内名评审,受到省内外学界专家的一致好评。笔者认为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有史料可考,都是指成品说的,主要是赞美其香。香高是十里香的灵魂。

  关于历史、文化价值。十里香很难用经济价值来反映其宝贵,笔者就引一条经济资讯来反映其历史、文化价值。《昆明市志》(1997):“清末每两高达滇币三元,到49年,一般一斤7---8角,而十里香每两可换大米10---12斤。”解放后政府投入的财力、人力,前后许多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投入的心血,已把十里香推到无价。就这次移栽老树行动,昆明市王市长前后批示三次;市农业局两次聘请专家会商;省农大校长亲自安排,园林园艺学院的领导、老师们亲自操作;市农业局的领导、科技人员不断的奔波协调,所有这一切都为了什么?都为了十里香这一历史传统名能和滇池、金马碧鸡、西寺塔一样与昆明共存。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