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闽东绿茶品种分类

来源: 网络 |   查看: 21029次

闽东绿品种分类

(一)天山绿

  天山绿,1982年在全国第一次名评选会上,以色泽润绿、汤色明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美称和“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而被评为全国名,并先后五次位居全省绿评比之榜首。其原料采白天山菜群体。近代天山区引进多种大白与高香良种,天山绿已发展成系列品类。传统初制工艺为“一凉、一炒、二揉、二焙”,即凉青一热锅炒(杀青)→手工团揉→温锅复炒→装包滚揉→明火初焙→摊凉→微火足焙→毛。近代改制烘青绿,多采用机械加工,其工艺程序为:凉青→杀青→揉捻→烘焙。新创的特种名,依其原料与采取不同的制造技艺,形成各自不同的品质特征和风味。

  品质特点:条形紧结、肥壮,香似珠兰芬芳而久长,汤色碧绿、清澈鲜亮,滋味浓醇回甘,叶张肥厚、持久耐泡,冲泡四次余味犹存。为福建绿中的珍品,是窨制天山茉莉花的上等原料。其产品得到国内外饮爱好者的喜爱。

(二)天山蜡面

  唐、宋时期宁德西乡天山区已有产制蜡面,成为历史上的贡品

  品质特点:蜡面属于蒸青团、饼。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面色泽光莹。饮用时碾碎、烹煮,汤如乳泛汤面,有似熔蜡,故得名。

  采制工艺:选择春季采摘细嫩的芽叶为原料。其加工程序为:蒸青→捣碎→压制成团→铺面→穿串→烘焙→封包。

(三)天山芽

  天山芽为明代产于宁德县西乡天山之贡品。从叶演变而成,品质优于叶

  品质特点:品煎于瓯中枪舒畅,青翠鲜明,芽叶披毫,尖如剑,悬于汤中徐沉徐升,蔚有情趣,颇受皇帝赏识。

  采制工艺:原料采自早春强壮带毫的顶芽,要求芽嫩、匀整、新鲜、洁净。其工艺为:选晴天,将鲜叶置于通风处晾青,至一定程度后生晒或焙干,再经拣剔,除去杂物、碎片、红片等。其贡品以“生晒”为主,“火焙”为次。

(四)天山雷鸣

  天山雷鸣是用早春响雷时节采摘的天山菜芽制成,故称之雷鸣。是清代天山改制炒青条形后的一种历史名。原产于正天山区。当地群众常留作医治小儿惊厥和馈赠贵宾。为宁德市叶公司1996发掘、恢复生产的“鞠岭”牌天山绿系列产品之一,以93.2分的成绩,荣获福建省优质奖。

  品质特点:芽头壮直、匀齐毫显,色泽翠绿,香气清纯持久,味醇甘爽,叶底嫩绿明亮。冲泡后芽尖向上,竖直悬浮于杯中,有如破土春笋,与汤交相辉映,颇有佳趣。

  采制工艺:采摘时用手轻折芽头,不带鳞片、鱼叶及杂物,付制前须经剔除夹杂物。其工序为:初炒→初凉→做青→复炒(或烘干)→摊凉→成

(五)天山雀舌

  天山雀舌,属炒、烘结合的扁条特种绿,为天山区传统名。历史上主产于正天山区一带。1982年后由宁德县叶公司组织天山区恢复采制,并扩大产区范围。其产品于1982、1996、

1999年三次荣获福建省名奖。其中1996年以98.4总分夺取全省名之冠。

  品质特点:产品外形细嫩扁直,形似雀舌,苗锋挺秀,色翠嫩绿光滑,内质香高耐泡,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采制工艺:采摘早春天山菜等品种的一旗一枪幼嫩初展的芽叶制成。传统制法为“二凉、一揉、二炒”,即凉青→热锅炒→手工轻揉→温锅复炒→摊凉→成。近代采用半手工半机械制法,其工艺为“一凉青、一杀(或炒)、一揉、二烘”。关键掌握翻炒搓揉的手势与锅温,注意成条保尖保毫。

(六)天山风眉

  天山风眉亦是天山区产制传统炒青条形名。1982年由宁德县洋中风田村恢复少量生产,当年获福建省名奖。

  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尖,色翠鲜润;内质香气浓郁,具有熟板栗香,汤色澄清明亮,滋味醇厚,叶底嫩绿。由于采制精细,外形优美,形如凤眼则称为“凤眉”。历史上尚有一种成形如眉弯的眉,谓之“珍眉”。

采制工艺:其鲜叶原料多采摘自天山菜的一芽一、二叶初展,以一芽一叶为主。初制加工工序为:鲜叶摊凉→抖闷热炒→手工冷揉→炒二青整形→辉锅(或烘干)→摊凉→成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