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等四部门关于我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

来源: 网络 |   查看: 22454次

【颁布日期】1999-12-01

【实施日期】1999-12-01

【有效性】有效

【全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等四部门关于我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1999]第234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计委、农业厅、林业厅、水产厅《关于我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关于我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指导意见

1999年11月13日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阶段性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结构又面临着一次新的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政策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为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推动我省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

  (一)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把握好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政府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发布信息等手段,适时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二)适应人多、地少、缺粮的省情和山海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温和的自然条件,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搞好区域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最适宜区,适当压缩次适宜区,淘汰不适宜区,抓准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改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三)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与基本条件,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四)适应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坚持科技先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开发与引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实施和高新技术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

  (五)适应结构调整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特点,坚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统筹安排好结构调整的步骤,努力做到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尊重群众的意愿,适应群众的承受能力,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各级政府要加强信息引导和示范指导,严禁行政干预、强迫命令和搞“一刀切”,切实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目标和重点

  这次调整农业结构的目标取向是调“优”、调“高”、调“外”。调“优”,即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比重协调的生产格局;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内部品种结构,扩大生产市场容量大的品种,淘汰不适销的品种;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调“高”,即通过调整结构,改变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的局面,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调“外”,即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外向度。力争到2005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林牧渔业产值与种植业产值比从现有的57:43调整为70:30;主要农产品在依靠科技提高单位产量和总产值的同时,优质品率从现有的不到60%提高到70%。

  (一)粮食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必须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继续坚持“立足省内为主,适当调入为辅”的方针,稳定播种面积,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品质差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和名特优杂粮生产。

  1.大力发展优质稻。按照“提高品质,兼顾单产;突破早籼稻,改良中晚稻;适度开发一级米,重点发展二级米,加快淘汰劣质米”的原则发展优质稻,力争到2005年,全省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的优质稻播种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早稻米质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品种的播种面积占早稻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中晚稻基本为优质米。同时,在闽西北产粮区、大中城市郊县,以连片几个乡镇的方式建立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基地50个,10万亩以上的10个。

  2.开发特种粮和小杂粮。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特种粮和小杂粮,如闽西北山区可适度发展黑米、红米、香米,闽东南地区可利用冬闲田发展蚕豆、饲料大麦等。同时,积极发展食品加工、饲料原料、工业原料等专用粮。

  3.扩大适销对路的旱粮生产。适应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化,适当扩种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效益较好的优质甘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旱粮。

  (二)经作

  调整经济作物生产结构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科学规划,合理调节产期,突出资源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经作产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的新领域。

  1.水果。在现有果类品种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的闽东沿海及闽江下游地区的龙眼、荔枝、柑桔等果类晚熟品种比例;调低闽西北中亚热带地区中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提高梨、桃、柰等落叶果类早熟品种的比例,提高闽江、九龙江、汀江中上游流域低海拔区域的早熟蜜柑、甜橙的比例。力争到2005年优质果比重从30%提高到70%。

  2.叶。调整产品结构,在叶总产量中,到2005年绿产量比重下调为50%,乌龙比重上调为42%。加快发展名优,大力推广芽期特早、香气高、制优率高、毫多的优良品种,如八仙、白芽奇兰、九龙大白、丹桂等,创立名牌产品,并逐步更新45万亩品质较差的老品种,使名优产量比重从现有18%提高到30%。

  3.食用菌。适当调减传统品种的生产比例,增加珍稀食用菌类的种植比例;调减常规生产面积,增加反季节生产面积,达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目的。

  4.蔬菜。增加北调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比例,夏季反季节蔬菜所占总量的比例从现在的3%提高到2005年的6%,并利用冬季简易设施栽培,调整冬种蔬菜的品种结构。加快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步伐,推动蔬菜生产向多品种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5.花卉。搞好区域布局,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复壮更新传统品种,开发现代花卉品种,收集利用珍贵野生花卉资源,发展特色花卉产品,使花卉产业成为我省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畜牧业

  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大力发展规模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力争到2005年,猪肉比重从76%降至70%,瘦肉型猪比重从85%提高到95%,禽肉比重从20%提高到23%,草食肉类比重从3.3%提高到7%,奶类比重从4.1%提高到8%。

  1.稳定生猪存栏,提高生猪出栏率、瘦肉率,加快优质“二元杂交”母猪生产,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猪的生产比重。

  2.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节粮型的畜禽生产。发展家禽要以水禽为重点,充分发挥品种和资源的优势,同时加快发展优质肉鸡、黄羽肉鸡生产;发展草食动物要以奶牛、羊、兔、鹅等为主,提高经济效益。

  3.稳定禽蛋生产,着力降低生产成本,加速发展蛋品加工。

  4.大力发展城郊奶牛业,积极推行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重点发展液态奶、风味奶加工业,开发适合儿童、中小学生和老人等特殊消费群体需求的优质奶制品。

  (四)林业

  坚持林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巩固现有森林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继续抓好林业“两大体系”(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与“七大工程”建设,培育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林业建设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1.全面组织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大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增加财政投入,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蓝图。

  2.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竹业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和森林旅游业三大商品林业工程建设,到2005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竹林面积、名特优经济林面积分别达1400万亩,森林旅游业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林业发展内涵,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对以上商品林,要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加快发展。

  3.以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搞好林业工业工程建设。通过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加快新产品开发等途径,形成林产加工集团企业,继续保持我省林产加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靠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高人造板、造纸、松香等生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林纸、林板结合步伐;侧重发展深加工、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人造板行业重点是调整板种结构,开发新型、节材、综合利用资源的新板种;下决心关停淘汰一批工艺技术及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布局不合理的制浆造纸企业和一批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的小型人造板企业,以优化资源配置。

  (五)水产业

  在“快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资源、积极扩大远洋、狠抓流通加工、强化法制管理”方针指导下,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渔业现代化,力争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40万吨。

  1.养殖业要重点开发浅海、内陆大中型水面和稻田养鱼等三大生产领域。浅海养殖重点向10米等深线外拓展。2005年全省10 ̄30米等深线浅海养殖占浅海养殖总面积达30%,2010年达60%。要开拓30米以外等深线的养殖领域。大力推广网箱养殖、封岛栽培、增殖、底播、立体养殖等先进养殖方式。计划每年扩大浅海养殖面积10万亩,增加量20万吨;年新增的“三网”养殖为主要形式的淡水大中型水面养殖面积1万亩(箱),扶持建立1万亩稻莲田水产养殖示范片,改造池塘5万亩。努力扩大鱼类、虾蟹类、贝类等优高新品种的数量和养殖规模,到2005年海淡水优高品种产值占渔业产值的40%。

  2.海洋捕捞要实现零增长,减轻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要大力开发外海渔场和重点利用尚有潜力的中上层鱼类、头足类资源。要加快调整近海作业结构,压缩对资源破坏严重的定置网作业和小型拖网作业,积极发展灯围作业,扶持轻型、节能、高效作业。外海积极开发新渔场,重点开发海峡两翼外海渔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如加大伏季休渔执行力度等。要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总体思路是:恢复南太、稳定印尼、缅甸、发展印度洋、波斯湾,开拓公海,到2005年,远洋渔业规模稳定在200艘,产量达到10万吨,占海洋捕捞产量的比重由1998年2.7%提高到2005年的4.87%。

  3.扶持发展水产业二、三产业。在扩大中上层鱼类、贝藻类、淡水鱼类等大宗品种加工的同时,重点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尤其要积极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到2005年,培育“安井牌”、“铁民牌”等省级水产加工名牌产品15个,扶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厦门华顺、莆田香江集团等20个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福清烤鳗加工制品、厦门水产调理食品等10个加工示范片。鼓励发展流通业、休闲渔业、渔业信息产业和其他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使之尽快形成规模,到2005年二、三产业产值占水产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6%提高到52%。

  三、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一是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政府有关部门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加强领导,转变职能。涉农部门要改变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流通,重技术推广、轻行业管理的倾向,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三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农口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协调,形成合力,支持和服务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二)落实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优质粮食品种的购销价格,在当地物价部门的指导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确定。要努力探索优质米开发贸工农、科农贸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以优质米开发公司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粮食部门要为农户提供优质米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引导农户发展优质稻生产。其它农产品也要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优质优价,切实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进一步规范种养业生产的税费管理,对符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策的产品适当予以税费优惠。继续执行对现行的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继续执行对远洋渔业企业在公海或按照有关协议规定在国外海域捕获并运回国内销售的自捕水产品及其加工品以及对水产生产企业进口水产种苗,不征收关税和进出环节增值税、免征农业特产税的政策。对国有森工企业利用“三剩”物和次小薪材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产品按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行增殖税即征即退的政策。

  (三)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认真抓好“种子工程”、林木种苗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优质农林作物、畜禽及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水稻生产上,要加大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加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和新组合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努力提高我省杂交水稻种子自给水平;抓好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尤其要加大优质早稻新品种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示范推广力度。从明年起,在宁德、泉州、莆田、龙岩建立4个千亩优质稻丰产示范区。到2005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种子精选加工、标牌包装和杂交水稻统供率达100%,种了包衣率有较大提高。在经作生产上,进一步规范母本园建设,建设一批经作良种繁育场,加大良种繁育力度。加强种苗统一管理,开展优良品种的提纯、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从明年起,在九个地市各建立一个百亩母本园,逐步实现经作良种繁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畜牧生产上,加强良种繁育体系的规划和布局,建立和形成“纯繁场-扩繁场、商品场”的有机整体。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重点办好天马种猪场、福清双福种猪场、厦门凤南种猪场等,地市一级相应配套1-2个种猪场扩繁场。重视搞好家禽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草食动物育种工作,提高品种质量和社会供种能力。在林业生产上,大力实施林木种苗工程,提高林木良种化水平,重点引进、驯化速生丰产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品种。在水产生产上,要建立完善水产健康苗种体系,着力办好省海水、淡水两个种苗繁殖中试基地,新建、改建九个地市水产良种繁育场,实施宁德国家大黄鱼原种场项目,逐步建设莆田僧冒牡蛎等三个原种场项目,改造、完善一批县级苗种场。优化养殖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步伐,强化苗种生产管理,设立水产苗种质量监测环节,对水产苗种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二是加大引进国外及台湾地区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力度,增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和交流,建设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重点搞好优良种苗引进繁育推广、优高农业示范、农产品系列精深加工、农产品储运与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开发研究中心等项目。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和综合标准化推广工作,加速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部门科技推广的方向,要在推广高产、节本、增效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具有明显作用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要认真贯彻国办发〔1999〕7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在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把推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把适用先进技术实实在在地传授给农民,不能浮在面上,停留在报表数字上,而要看实际效果。

  四是搞好农科教结合,切实加强“三农”协作,重点开展优质农林牧渔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尤其要充分发挥我省山海资源优势,借助高新科技,加强农村能源与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结构调整和科技应用的主体,要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作为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大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力度,搞好技术普及,加强科技咨询和培训工作。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示范推广等作用。二是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粮油生产基地、经作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木生产基地和水产生产基地等建设,实现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三是加强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特别要根据我省加工环节薄弱的实际,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步伐,在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乡镇企业、农垦企业、农办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农、牧、林、水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规范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理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方式,拓宽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重点扶持蔬菜、食用菌、叶、水果、食用植物油、水海产品、竹藤结品、松香及树酸酯等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

  (五)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质量改进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结合我省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农民自办,或者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牵头办,也可以是农民与其他涉农企业、公司联办。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搞活流通、疏通渠道、开拓市场方面的作用。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六)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一是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利用现有省级农业部门信息平台,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站点,实现与农业部和各省农业部门的联网。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全省九地市和县级农业部门的联网,县级农业部门加入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骨干网员,通过互联网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逐步建立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向部分乡镇延伸,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建立的信息网,不断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功能。二是扩大宣传,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导向的影响,进一步做好农产品信息服务的宣传工作,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市场前景、品种预期经济效益、产品市场容量、供需状况、价格趋势等进行预测,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服务,为扩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农产品信息。三是为每个市县农业部门培养培训1-2名信息网络操作骨干人员,为网络高效运作打好基础。

  (七)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对我省经济效益高的主要农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质量标准监管,对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进行监督,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二是开展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建立农产品认定制度,按照科学、公平、公开、自愿的原则,每年认定一批高质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名牌农产品。通过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培育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综合标准化管理工作。在建立国家级、省级示范县项目的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市级和县级的示范项目。结合13个省级现代农业建设示范点、10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与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农资及农产品质量监督力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和计量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兽药、鱼药和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完善监督手段,提高对农产品农药、激素等污染的监测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

  (八)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农村专项补助经费安排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今后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费安排的一个重点。二是要改变农村专项补助经费安排使用过于分散的做法,集中投入,扶持建立一批上规模、高效益、具有明显示范作用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点良种基地。三是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增加安排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专项经费预算。对天然林保护、国有森工企业转产分流以及渔业生态保护区所需资金,省级财政要加大补助力度,对退耕还林的农民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粮食补助。增加林业、治沙、森工、浅海开发、渔港码头、远洋渔业项目等政策性贷款扶持。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