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的通知

来源: 网络 |   查看: 24980次

【颁布日期】2003-02-24

【实施日期】2003-02-24

【有效性】有效

【全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的通知

粤府办[2003]第1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已经省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省直各部门要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为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各牵头单位每季度要向省政府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季度的第1个月的5日前报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将抽调人员成立督查组负责督办落实。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

2003年1月27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工作任务,现提出2003年省政府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

  十件大事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一)工作目标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新兴支柱产业优势,改造提高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潜力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工业。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6.9%提高到48%左右,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保持18%左右,装备工业从24.9%提高到26.4%左右。

  实现“四个创新”:一是结构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技术创新。通过培育企业技术开发及实现产业化的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三是制度创新。建立与世贸组织和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规范、引导企业行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环境创新。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有利于投资、创业、生活的软硬环境。

  (二)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工业。三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和发挥制造业基地的作用。四是加快发展为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2.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开发,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倍增效应”和“催化剂作用”。一是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软件业,加快建设广州、深圳、珠海、南海四个软件园。三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化和山区信息化。

  3.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创名牌作为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

  4.重点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整合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5.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6.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东西两翼和山区工业化。

  7.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切实保护环境。

  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信息产业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游宁丰、宋海副省长主抓。

  二、抓好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出口

  (一)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外经贸强省目标,推动外经贸发展由量的扩大转变为质的提高、加工贸易从oem(贴牌生产)为主转变为0dm(委托设计生产)为主、吸收外资由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变为依靠良好环境为主的“三个转变”,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在出口中的比例、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与水平、提高“走出去”水平等“四个提高”。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6%。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加强外经贸、海关、税务、检验检疫、外汇管理、金融、边检、工商管理和交通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推进“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和深加工结转监管新模式,营造安全高效通关环境。

  (2)优化投资软环境,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网上服务系统,为外商提供投资的全过程服务。

  (3)创新招商方式,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综合招商与主题、专业招商相结合,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与以商引商相结合。重点到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4)拓宽利用外资方式和渠道,鼓励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和投资基金,开展风险投资;鼓励外商以并购、收购方式改组、改造国有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内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

  (5)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吸收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中心。

  2.扩大出口

  (1)继续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深化改革,抓好国有外经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加大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帮促力度,2003年努力使我省民营进出口企业数量增加2500家左右,出口增量达25亿美元左右。

  (3)促进自营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吸引更多的国际客商来粤采购或在粤设立采购中心,收购产品出口。

  (4)抓好市场开拓,努力扩大对新市场的出口。千方百计巩固发展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传统出口市场,推动对俄罗斯、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市场出口有更大的增长。

  (5)抓好重点产品出口,增强品牌带动出口的能力,提高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例。

  (6)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

  (7)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带动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

  此项工作由省外经贸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汤炳权常务副省长主抓。

  三、推进三项改革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1.工作目标

  促使国有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特别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制度创新有新进展。

  2.主要措施

  (1)重组省属国有资产。对省属24家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包括不属于这24家集团的其他省属国有企业的相关资产,以及未受权经营的省属资产在自愿原则下进行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控制力。同时加大以专业化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内部资产重组力度,整合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2)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在认真实施已下达关闭破产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筛选符合政策性关闭破产条件的企业,做好新增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关闭破产项目能多点列入国家计划。加大省属8户国有煤矿和劣势企业退出力度。

  (3)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围绕培育国家级、省级具有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的要求,精选若干家有发展潜力的大公司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培育对象,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重点扶持。在龙头企业中,推动企业重组购并、建立与跨国经营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探索符合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特点的管理层收购的规范办法等试点。

  (4)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的贯彻意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出台建立国有企业经营及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政策措施。加快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

  (5)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今年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游宁丰副省长主抓。

  (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1.工作目标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总体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2.主要措施

  (1)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理顺省市县政府职权关系、调整完善政府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意见。协助抓好深圳市和佛山市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

  (2)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完成省政府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制定相关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办法。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新的审批形式。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对限额以下的一般竞争性项目,属国家鼓励的一律取消事前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对重大项目加强稽查和事后管理。

  (3)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按中央要求加快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的步伐,上半年完成试点调研、方案论证和制定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经中央批准的方案,年底前基本完成。

  (4)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分类,进一步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和布局,精干机构和人员,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机构编制、财政和人事管理办法,逐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5)严格部门预算,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力度,对各种预算外收支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政府采购预算,降低行政成本。实行以定员定额为主的预算分配方式核定部门预算。

  (6)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

  此项工作由省编办牵头实施(其中省政府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仍由省计委牵头),分工由谢强华副省长主抓。

  (三)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1.工作目标

  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03年1月至3月)。调查研究、总结试点地区改革经验,以指导全省的改革工作。启动《广东省农村税费改革宣传计划》。(2)实施阶段(2003年3月至6月底)。制定和颁发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3)总结完善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进行全面检查、总结提高、表彰先进、完善政策。

  2.主要措施

  (1)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由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抽调得力人员,专责此项工作。

  (2)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同步下发关于调整乡镇、行政村建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村级范围筹资筹劳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督查、妥善解决教育负债及乡村其他负债等六个方面的配套文件。

  (3)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全面清理整顿涉农负担的税费项目,实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巩固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成果,每个行政村要严格按规定配备干部。加强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解决两税重复征收问题。

  (4)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八不准”政策。

  此项工作由省财政厅、农业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容根副省长主抓。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0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挂牌,力促全省各市、县中小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培育发展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48家扶贫龙头企业。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力争全省1000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0万户,10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80万户,使带动的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力争在粮食、蔬菜、水果、花卉、叶、畜牧、水产等行业创名优品牌80个,5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或绿色食品的质量体系认证。

  实现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基本达标。起步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十二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主要措施

  1.加强政府服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着力搞好信息指导、技术推广和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2.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各市县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切实按照省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精神,制定具体的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明确,盐业管理部门要对农产品加工用盐专户供应,实行最优惠价格;供电部门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用电要按农业用电收费;地税部门要坚决落实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省农业龙头企业跨地区进入山区联营或独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分支机构,以及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公司和控股公司,享受省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促进渔民转业转产。

  此项工作由省农业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李容根副省长主抓。

  五、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开拓国内市场

  1.工作目标

  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得到有效拓展,省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确保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2.主要措施

  (1)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改进消费服务,培育消费热点,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正确引导居民消费预期,采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即期消费。理顺体制,拓展消费领域,扩大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消费。增加住房信贷,完善二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收费,扩大住房消费。提倡和推广分期付款等大众信用消费方式。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促进形成旅游、信息服务、智力开发、教育、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

  (2)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业态。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扩大流通业的对外开放,积极推进与国际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做强做大流通龙头企业。

  (3)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更多的家用电器和电话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创造条件。

  (4)积极开拓省外市场。继续组织企业到西北、西南和东北重点城市开展经贸合作,引导各类企业到省外开展合作生产、联合销售,建立销售服务点。重点办好广东湖北经贸洽谈会等一批会展活动。

  此项工作按省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分别由省经贸委、计委牵头实施,分工由游宁丰副省长主抓。

  (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工作目标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群死群伤的恶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信用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市场监管手段得到完善。

  2.主要措施

  (1)继续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摆上各地区、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参照国家整顿办的做法,进一步充实各级整顿办的力量,完善全省条块结合的工作网络。

  (2)推进联合打假、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和金融信用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等11项专项斗争。严厉打击走私。重点加强对集贸市场、加油站和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整治。

  (3)严厉打击伪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私设“小金库”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

  (4)广泛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民爆器材四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搞好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建设。

  (5)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脱钩,政事分开,确保执法的公正性。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法律上、制度上、舆论上采取各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氛围。四是促进体制创新,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通过体制创新推动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

  此项工作按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由省直各主管单位牵头实施,分工由各主管副省长主抓。

  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一)工作目标

  全省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有参加职业培训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普遍的技能培训,培训后再就业率达60%以上;养老、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改善,统筹层次提高,养老金保持100%社会化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部县级以上统筹地区实施,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者权益更有保障;劳动保障工作法制化、业务规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组织机构网络化水平提高。

  (二)主要措施

  1.抓紧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一是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服务。二是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就业结构。三是全面实施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加强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四是加大技工教育资金投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动技工教育上新台阶。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一是继续以基金当期收支平衡为核心,坚持推行市级统筹,省级调剂,提高制度运行水平。二是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完善养老、失业保险政策。三是以完善管理为重点,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做到应保尽保。四是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手段,加强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和基金管理监督。

  3.进一步加大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力度,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一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二是大力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三是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4.全面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法制化、业务规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组织机构网络化水平。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二是加强劳动保障业务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四是加强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网络建设。

  此项工作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实施,分工由谢强华副省长主抓。

  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工作目标

  促使个体、私营企业的数量增加和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个体工商户增加10万家,总量达到185万家,增长5.7%,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增长20%,总量达到523.4亿元;私营企业增加5万家,总数达到30万家,增长20%;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25%,总量达到4225.1亿元;私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增长15%,达到301家;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增长10%,总量达到75家。着力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促使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1.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消除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弊端、政策规定和不合时宜的做法,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

  2.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新的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有关政策,省每两年表彰一批先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表彰工作由省工商局牵头。

  3.在省经贸委设中小企业局(同时挂乡镇企业局牌子),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和省有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对民营企业进行指导服务。

  4.放宽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消除各种歧视与不合理规定,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定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内对外开放的行业和投资领域,都对民营企业开放。

  5.加强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一是省财政一次性安排乙2亿元扶持欠发达市建立民营科技工业园(对山区、东西两翼十四个地级市每市补助3000万元)。二是省财政从2003年起5年内,在原有基数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安排5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重点用于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的规划、论证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省民营科技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三是大力支持和协助民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资格,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四是省财政从2003年起,一定3年,每年增加安排再就业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险、岗位、就业服务、技能和创业培训等补贴。五是整合并集中使用各级政府的涉农资金,以贷款贴息为主要形式,实行省、市、县按比例负担的办法,支持从事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进行深加工和保鲜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6.集中力量打造民营龙头企业,推动民营企业开展品牌经营,做大做强一批民营重点企业。从2003年起,每两年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确定全省百强民营企业。百强民营企业的认定条件和扶持政策,由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省政府重奖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称号企业;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和省名牌产品企业;出口商品被列为国家外经贸部重点扶持的名牌出口商品企业;专利技术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

  7.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8.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财政与金融支持。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配套资金等。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我省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

  9.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0.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强化监督和管理,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工商局牵头实施,分工由游宁丰副省长主抓。

  八、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工作目标

  到2003年底,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计算,全省城市化水平达38%,按“五普”口径统计,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9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5平方米以上。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粤西沿海三大城镇密集区,珠江三角洲中部、珠江口东岸、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区,西江沿线、广梅汕、三茂和广(州)乐(昌)铁路沿线等城镇点轴区以及山区城镇点状发展区。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省城镇化工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对全省推进城镇化与现代化作出新的部署。

  2.组织编制《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明确我省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3.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强化区域协调、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政策研究为重点,提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对策和行动计划。

  4.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抓好省、市、县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提高城镇化质量。办好市长城建研究班。争取提请省人大颁布实施《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地位。

  5.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外资、民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快速干道和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网络。三是推动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建设,推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实施和城市绿化建设。四是加大整治珠江流域力度。五是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六是加强珠江三角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并做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七是加强城镇之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整合,重点是加快交通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协调和整合。

  6.加强村镇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中心镇的规划修编和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一是组织实施好省委、省政府即将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办好中心镇镇委书记、镇长培训班。二是督促1996年以来未对规划进行修编的中心镇进行修编,争取到2003年底中心镇有一半以上完成总体规划修编。三是确定省级村镇建设试点。

  此项工作由省建设厅牵头实施,分工由许德立副省长主抓。

  九、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工作目标

  扩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今年全省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增长30%以上,本专科招生增长30%左右,成人高等教育增长2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努力实现我省高等教育更大办学规模、更优体系结构、更高质量水平、更好办学效益的要求,逐步形成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整合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推进多元化办学,继续支持地方政府兴办高校,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学校。加快广州大学城建设。积极稳步发展国有民办本科二级学院。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2.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以“促强、帮大、扶优、立特”为原则,以明确定位为前提,以办出特色为关键,分层次建设高等学校,提升我省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搞好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推动高校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科研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新一轮重点学科、名牌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高校教学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3.多渠道筹集资金。发挥财政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新机制。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改革财政拨款制度,根据学校在校生数核定高校财政拨款额度(不含基建投资专款)。鼓励吸收民间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建设。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千百十人才工程”,遴选新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列入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特聘教授”招聘渠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此项工作由省教育厅牵头实施,分工由李鸿忠常务副省长、宋海副省长主抓。

  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一)工作目标

  按照建设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大力弘扬和培育广东精神,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广东的文化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二)主要措施

  1.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对建设文化大省作出具体部署。研究制定《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文化大省若干文化经济政策》,把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任务具体化。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办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着力培育面向市场的竞争性主体,推动文化特别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进文艺院团改革。建立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的市场机制,培育文化市场。

  4.努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社科理论和文艺队伍建设,逐步培养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学术尖子、名作家和艺术大师。着手建设一批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设施,着力创造一批优秀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实施文化下乡工程,活跃群众文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解决当前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业。促进信息产业和传媒产业融合。加快推进集团化建设,推动产业联合和地区联合,整合文化资源,提高集约化水平。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建设一批体现岭南风格与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县、名镇。

  6.建设一批先进文化设施,形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体系。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广东科学中心。抓好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省立中山图书馆改造等重点工程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山区文化议案”项目使用、维护的管理,重点扶持粤东、粤西两翼落后地区,加强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和基层剧团排练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筹备全省图书馆、博物馆两个联合协作网。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所需经费和设备。

  此项工作由省文化厅牵头实施,分工由雷于蓝副省长主抓。

  十项工程

  2003年,我省将继续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有效增长。按照“保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十项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102亿元,预计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一、高速公路工程。 新开工建设一批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的高速公路。在抓好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小塘至广州段、广惠高速公路等13条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重点高速公路7条,建设里程495公里,总投资268亿元。主要有: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37公里,总投资38.9亿元)、渝湛线湛江至粤桂交界段(70公里,总投资23.4亿元)、环珠三角高速公路东、西环段(96公里,总投资98亿元)、河源至梅州高速公路(118公里,总投资40亿元)、粤赣高速公路河源至粤赣交界段(136公里,总投资46亿元)、云浮至肇庆高速公路(36.5公里,总投资12.1亿元)、粤港西部通道(1.42公里,总投资9.2亿元)。力争2003年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20亿元,新增通车里程450公里,2003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00公里。力争2004年底全省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到200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00公里。加快梅州至福建龙岩高速公路广东段、云浮至广西梧州高速公路广东段前期工作,力争2004年开工。形成连接省内各市、衔接兄弟省区的便利、快捷的高速公路网。

  二、能源建设工程。 新建大型电源项目8项,新建装机容量715万千瓦。在继续抓好岭澳核电站2号机(100万千瓦)、深圳妈湾电厂6号机(30万千瓦)、台山电厂1、2号机(120万千瓦)、连州电厂扩建等山区资源型坑口电站(80万千瓦)和500千伏电网工程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一批大型骨干电源项目。包括:惠州、深圳东部、深圳前湾(各105万千瓦)及广州珠江电厂lng扩建(70万千瓦)4个lng,电厂,合计装机容量385万千瓦;韶关电厂11号机(30万千瓦)、台山电厂一期3、4号机(120万千瓦)以及粤东地区的华能汕头电厂二期扩建项目(60万千瓦)、汕尾电厂一期1、2号机(120万千瓦)等。确保岭澳核电2号机、妈湾电厂6号机、台山电厂1号机投产,新增装机容量190万千瓦,能源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今年新开工的电源项目大部分将在2005—2006年期间陆续投产,为保证我省“十一五”时期的电力稳定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三、天然气工程。 建设1个lng接收站及输气干线项目、4个城市燃气管网项目,新增lng年接收能力300万吨,输气主干线334公里。2005年首期工程建成,实现向深圳、东莞、广州、佛山4个城市及惠州、深圳东部、深圳前湾、广州珠江电厂lng4个大型电源供气。二期工程供气范围扩大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我省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满足三角洲地区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四、石化工程。 建设2个乙烯项目和2个炼油项目,新建乙烯生产能力122万吨/年,炼油500万吨/年。项目包括:惠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年产80万吨乙烯,总投资356亿元)、茂名乙烯扩建(新增乙烯生产能力42万吨/年,总投资40.4亿元)、广石化炼油扩建、湛江东兴炼油扩建等一批石化和下游产品加工项目。规划建设惠州和茂名石化工业区,做好中海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和珠海pta二期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这批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进一步壮大我省石化工业的支柱地位。

  五、汽车工程。 开工建设、扩建3个汽车整车项目和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新增汽车生产能力30万辆/年。项目包括:广州本田汽车公司12万辆至24万辆产能扩建、新建广州本田轿车出口基地(总投资16亿元)、风神汽车15万辆产能改造(总投资约16亿元)等。预计到2005年,我省汽车生产能力将超过5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六、城市快速交通工程。 开工建设2个轨道交通项目和2条中心城市快速路,新建轨道交通里程69.5公里,城市快速路86公里。在继续抓好广州地铁二号线(23.21公里,总投资106.7亿元)、深圳地铁首期(21.8公里,总投资106.7亿元)等城市快速交通项目的基础上,全面开工建设广州地铁三号线项目(35.86公里,总投资153亿元,2003年投资12.58亿元)、广州至佛山城际轨道交通项目(33.6公里)、广州南部地区快速路(65.33公里,总投资65亿元,2003年投资10亿元)、深圳深平快速干道(20.7公里,总投资15.7亿元,2003年投资1.5亿元)等。预计2003年完成中心城市重点交通项目投资55亿元,到2005年,我省城市地铁及城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约133公里,进一步强化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大中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七、环保工程。 开工建设一批水环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20万吨,2003年投资30亿元。在续建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西朗污水处理厂、珠海拱北污水处理厂管网、肇庆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同时,开工建设珠江(广州—虎门)两岸综合整治、深圳河治理三期、江门河整治、惠州西湖整治、石马河污染治理等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2003年投资12亿元),汕头市中心城区环保设施、湛江市赤坎污水处理厂、梅州市江南污水处理厂、揭阳市区污水处理厂等山区和两翼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2003年投资7亿元),开工建设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佛山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003年投资6亿元),开工建设沙角电厂、黄埔电厂等10个燃煤火电厂脱硫工程,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03年投资5亿元)。2003年,全省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0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30%,比2002年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5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

  八、高新技术产业工程。 建设60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广州、深圳、珠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省统一电子政务平台、省社会保障信息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广东政法信息网建设,进一步带动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中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珠海南方软件园和广州天河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区、珠海8英寸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中山大学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广药集团中药提取分离两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tcl数字电视接收机、tcl固态聚合物锂离子、南方高科cdma手机生产线、风华高科新型敏感元器件、珠海金山wps网络办公系统等。

  九、水利工程。 建设一批水利工程,提高我省防洪减灾和供水能力。在抓好东深供水改造(总投资46.76亿元)、潮州供水枢纽(库容4900万立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东江、韩江、西江、北江干堤达标加固工程、珠江三角洲五大堤围达标加固工程以及珠江口门整治工程99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开工建设一批城市防洪工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农村供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北江大堤达标加固工程(63.3公里,总投资25.4亿元),提高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防洪能力。2005年,全省大中城市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主要江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十、文化工程。 开工建设4项重大文化、教育项目,形成一批适应我省经济发展、体现岭南风貌、繁荣广东文化的精神文明设施。在抓好省中医院扩建等项目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教育扩招配套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广州大学城(首期规划占地18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名学生,总投资100多亿元)等2个教育项目,省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省财政投资2.2亿元)项目。抓紧推进广东科学中心(总投资约19亿元)、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中山图书馆数字化改造等精神文明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开工建设。

  除上述十大工程外,还要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包括广东第二抽水蓄能电站、广东第三核电站等重大电源项目,山区及两翼高速公路、珠三角轨道交通,广州、深圳、湛江港港口及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湛江纸浆项目、珠江钢厂冷轧板项目、山区大型转窑水泥生产项目、广州水泥环保迁建项目、广纸林纸一体化项目等重大工业项目。努力保证投资增长后劲,推动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任务,为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按照“继承、创新、提高、发展”的要求,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要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的要求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是非得失,善于把中央精神与广东实际紧密结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为切实加强上述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的领导,省政府对此作了分工,每件事都落实具体部门负责,分工分管副省长主抓,确保落到实处。三是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加强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执行情况的检查落实,增强各项工作的时效性。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大督办力度,跟踪掌握十件大事和十项工程的落实情况,并分别于6月底和12月底组织两次检查。四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多干实事。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