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泉州茶企引入机器“制茶师”

来源: 网络 |   查看: 26958次

自动晒青机  晒青、晾青、揉捻发酵、烘焙……从田地间到杯里,叶需经过很多道工序,从采到制,其间更需要不少人力。如今,在食品健康高于一切的大背景下,在人力成本节节攀升的现实面前,不少规模化企集中升级自动化生产线,相当于机器取代人工成为“制师”。“安溪乌龙的智能自动化制水平已经跻身世界顶尖领域,可以预测今年秋时节安溪乌龙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将大大提升。”业内人士说。  一套设备  可日产一吨初  去年至今,八马叶集团、大自然业集团、三和叶集团都已经陆续引进了智能自动化叶生产线。其中,以八马叶引进的日产几百斤的精制智能自动化设备最为昂贵,虽然每天只能精制几百斤叶,但是涉及的是初之后的捡梗、拼配及最终包装等更为精细化的生产过程,因此造价达到千万元。  另外两家企目前引进的是初制生产线,即全面完成从采下的青直至初(未捡梗)的生产,造价从300万元到600万元不等,其中以三和叶目前即将投入使用的设备生产力最强。“每天可以生产一吨重的初。”三和叶的相关负责人宋先生说,他们目前仍在调试生产线,预计本月将全面投入使用。  日前,记者看到这台智能自动化设备,它是个庞然大物。单单晒青的传送带每层就有50平方米,共有30层。“我们安装这套设备的厂房就有1500平方米,加上购买设备的资金,再加上厂房成本,总投资也接近千万元。”宋先生说。  企业之所以不惜重金不断提升制自动化水平,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源成本。“以前一天30名制师傅顶多也只能生产900斤叶,生产一吨叶2000斤,至少得动用60名人力。如今这家伙一开动,一天一吨最多只需要5个人,可节省80%以上的劳动力成本。”宋先生说,此前串联式的机械生产线上,每个环节都需要有工人看护,人力成本依然较高。如今采用的自动化生产线最多只需要5个人,两个在晾青及储青环节,两个在杀青和烘焙环节,还有一位负责总的监督工作。如果前面4名工人工作尽职,后面的总监也可以省掉。一名熟练的制师傅日薪都在2000元至3000元,据此推算,虽然自动化生产线身价高,但只要使用合理,其实是很划算的。55名员工成本节省下来,可以分配到其他工序上,比如尚无法完全用机械取代的采工作等等。  采  摆脱天气束缚  “除了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力成本之外,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还有摆脱老天爷束缚的本事。”韵和机械总经理林清矫说,此前采摘季节若是遇到雨季就惨了,叶采下来之后水分太多,根本制不了好叶。如今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之后,这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只要将青“喂”进青槽,青经过分青设备进入输送带就会被均匀地分散到具有远红外晒青功能的设备上。“晒青设备上每隔几米都安装有远红外装置、吹风机。阴雨天我们综合采用热干燥、冷干燥和远红外技术工艺,模拟叶晒青需要对鲜叶进行处理,解决了雨天、多露水天气不宜采制叶的问题。”林清矫说,经过精密调控之后,叶表面的水分便能得到处理,以后就不用担心雨季时耽误工夫了。“一名采工一天工资已经接近200元,遇到雨天时也一样要支付工钱。”相关人士说,如今有了自动化生产线又再度节约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  在杀青环节上,新设备开创性地借用了煮饭功能,即用电磁杀青和微波杀青,可以去除叶的苦涩味,提高保鲜期。杀青结束后,叶经过自动揉捻成型、烘干,整套叶初制加工程序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仅需16个小时,与传统的串联式半机械化加工相比,可缩短4个小时左右的工时。  数据分析  替代制师经验  同时拥有初制、精制智能自动化乌龙生产线的大自然叶集团,马上就要在原有每天初制1000斤叶的基础上,引进匹配的精制生产线。  想要出产好,后期的捡梗及拼配工艺处理尤为关键。拼配其实就等同于葡萄酒的调制,一旦比例不佳,就无法达到上乘的口味。精致自动化生产线可以依据数据分析,给出最合理的拼配比例。林清矫说,由于他们机械厂的设计人员本身就有制经验,在改进该套设备时,充分运用了人工制时的各种参考数据。  “苹果式的触摸屏,将精准的数据输入生产线,随时可控可调,这才是智能化自动生产线的精妙所在。”宋先生说,经过不断调试,他们可以根据春、秋、暑不同品质的青来输入不同的数据处理,叶不落地,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完全可以媲美制师傅。  在一般人印象中,使用生产线生产的叶,就如同机器人炒菜一样,会让人感觉品质不够优秀。“炒菜时味道的好坏与厨师的心情相关,但是机器人不会因为郁闷做出品质差的叶。”业内人士说,当然,在制作一些顶级叶时,青数量比较少,大多企业还是会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但是企业完全有把握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中高端叶,因为数据是可控、可调的,可不断优化的。相关人士预测,经过后期的改进,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的水平将可接近或赶超高级制师。  “制师傅的手艺世代相传,虽然没有非常精准的数据支持,但老经验有时根本学不来,机器战胜高级制师的说法为时尚早。”安溪制师傅林先生说,他并不否认自动化生产线对叶生产的帮助,只是叶源自天然,与纯粹标准化的食品不同,就如同德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出品的陶瓷艺术品与流水线出品的具一样,价值上相差甚远。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秘书长陈加勇说,叶生产应该还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优秀制师傅,一方面继续改进智能自动化设备。无论自动化生产有多么智能,终究还是需要优质制师的现场监工,如同法国的葡萄酒制作一样。  “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节能化,一直是安溪叶发展的方面。”安溪县农局局长蔡建明说,自动化生产线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贡献,特别是摆脱了阴雨天气无法晒青的难题,当然也不能否认制老师傅的技术,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未来几年,通过两条腿走路,安溪铁观音乌龙的品质必然会得到全方位的再提高,利于泉企在买方市场里分食更大的市场份额。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