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贵州湄潭:茶叶改变山乡面貌

来源: 网络 |   查看: 34412次

苦尽甘来最是甜。

湄潭,没有地下矿产资源,一度是个农业穷县。但,她也受到上天另一种恩赐: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土壤等自然条件极宜于绿的生长。

近日,记者走访湄潭的乡村发现,青青叶,换来了山乡巨变;青青叶,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本,成为万千农民最大的骄傲。

当有机成为香饽饽 传统种植在转变

“以前种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种就关系到发家致富了。”复兴镇随阳山村村主任陈一中对我们说。

这,不仅仅是随阳山村百姓所思考的问题,而是整个湄潭县的农,都在为此思考和实践着。

2009年3月,湄潭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2009年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农增收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主线”,成为全县产业的工作重点。从以往传统种植到现代种植,农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现在不像以前咯,以前叶量越多越好,现在是更注重质量,哪家种的叶要是不达标准,根本没人会收!”在青交易市场做了两年收购青生意的刘老板,向记者介绍到。

为鼓励农建设标准化园,提升产业水平,湄潭县委、县政府强化区配套建设,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设施。县里在园安装频振杀虫灯,对农进行有机种植指导,选送农村高中生到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农学院学习,县校长期保持着提供技术服务和实践基地关系。

在县乡引导下,农还成立了专门的叶合作社。今年初成立的随阳山村叶合作社,共有园4005亩。这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社会组织,抓紧园规范化管理不放松,使叶始终保持优质,市场供不应求。村民安孝洪入社以来,就参加了4次技术培训,他告诉我们:“社里请人专门教我们防治虫害,进行有机种植培训。现在全社随便哪个时候检测,任何一家的叶,都不会有农残超标问题!合作社向工厂直接买的无公害农药,按原价卖给我们,比市场上便宜20元钱,包括有机肥算在内,一亩地一年要为我们社员节约60元钱!”

沼液淋的方式,走进了兴隆镇的园,催生着生态有机。抄乐乡农周志利就采取了沼液淋,并在园套种了花生,大豆。“沼液淋成本低,又不会遭虫害,有利于质量取胜。”周志利还说,现在全乡农民也纷纷要求新建扩建沼气池,“大家都意识到,生态有机好卖得多,成本低,卖价高,哪个不希望多修几口沼池哟!”镇产办刘主任接过他的话说。

青卖得出好价钱,农才有信心,产业才能得到发展!”湄潭县县委书记田刚说,“当有机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当农们尝到甜头,提升叶质量就成了千家万户的自觉行动”。随着园面积越扩越大,县里加强了基地标准化建设规范,并在园套种桂花树,既有利于为旅互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叶品质。现代业技术,正在湄潭农村生根开花。

叶进入生活 岁岁年年人不同

“过去,我们村什么都种过,种的包谷、花生、辣椒、药材、生姜、柑橘,收成都不好。穷得无法,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女的都不愿意嫁进来。”兴隆镇龙凤村村支书伍远华说,“种不像种粮见效快,从种植到收益要三至五年,加上乡亲们都穷怕了,起初都不大敢种”。

总有敢为人先者。1979年,核桃坝村党支书何殿伦,自家率先种2.7亩,并亲自背籽到农户家进行说服。在他运作下,该村为了发动农户种,采取了村支书——班子成员——党员——群众的层层带动方式,还实行“家中添口人,先种一亩”的方法,发动农户种。如今,核桃坝已成了全省闻名的种致富大村,带动了全县无数村民,也实现了种奔小康。

顾远明是龙凤村第一个种的。1986年,他的4亩园,收获了第一笔利润,第二年就翻修了房子,购买了家电,日子过的比谁都红火。村支书伍远华告诉我们,“老百姓只有真正的受益了,或是看到身边的人受益了,他就会去种”。该村从最初的4亩园,现已发展到4800亩,人均达1.8亩,已形成了家家户户都种,两山两岸都有的风景线。自2000年以来,该县出现了核桃坝、金花、龙凤等一大批叶专业村,全县园已达22万亩,涉及5万多农户20余万农。“穿的在身上,吃的在脸上,家家都有车,全村去年建房106栋,今年还要再建110栋呢!”伍远华乐呵呵地介绍道。

离县城30公里的复兴镇随阳山村,曾被人称为“死角”。现已发展园8587亩,涉及农1181户。寨上组陈正良1999年开始种,现已扩展到18亩。他于2006年投资4万元,自己加工名优,当年加工纯收入4万元,以后又年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就有了3万元纯收入。现在的陈正良,已经把重心放在了拓展市场,“起初销往安徽、湖南、广西、福建。2008年我去了上海,今年又去了北京,这些地方都有我的稳固客户了。现在我家没种粮了,全村也成了‘无粮村’,家家都种,吃粮市上买。1998年村里三分之一的人,都外出打工,而后来见了种更能富,就根本没人外出打工了。”现在,复兴镇返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就达1112家。

目前,湄潭共有青交易市场19个。每天傍晚,青交易市场总是热闹非凡,摩托车、面包车停满了路旁,多家叶加工厂及收购商,进入市场收购青。农采摘的新鲜青,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到达市场交易,不致影响青质量,多方选择,优质优价。在青市场,前来卖青的农张建对我们笑道:“原来我家早上采晚上加工,费体力不说,价钱也不高,现在每天把采的青拿到市场卖,哪家价钱高就卖哪家,效益比自办加工还划得来!”对青质量,各方面都毫不松懈。县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去基地作青检测,并要把不合格的青贴上黄牌,把青质量信息公布于众。

“目前我们还没有检测到不合格的青。因为,通过叶合作社、叶专业村、青市场的组织,老百姓也不断加强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了叶生产管理。”湄潭县业局长田维祥说。

叶带来效益 经济社会面貌一新

复兴镇两路口村原是全省二级贫困村,2002年人均吃粮不足300斤,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那时候百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村里也难免存在打牌聚赌,小偷小摸的人,农户之间纠纷也不少,最多的一年,有127户举家外出打工。”村支书唐兴浪回忆说。

当年底,新支书唐兴浪一上任,就带领百姓制定了一系列村规和产业帮扶制度。每月每个组要开一次产业例会,每一村民都按时到会,学习政策和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开始了“山上种,田中养鱼,圈里养猪”。产业例会上,常有村民询问,是否有新的信息和技术指导,这不得不督促唐支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要是例会没有新内容,很多村民就不会参加,我这个支书当着就不好意思。”通过例会,许多农民学到不少种植养殖新技术,还做到了户户普法,成为湄潭县“民主法制示范村”。

此外,村里还制定了一套重大灾害帮扶制度,村里谁家发生火灾,其余村民纷纷捐钱捐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两路口村家家参与了捐款活动,从过去贫困要人帮,到现在主动帮他人,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3117元基础上,可望达到3500元。

一业兴,百业旺。近几年来,湄潭在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拉动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情况下,出现了“业富村,旅游活村”的发展模式,依托园发展生态旅游,又为文化增添了漂亮的一笔,出现了龙凤村田家沟,核桃坝村,两路口村等乡村旅游村。村民唐书彬在两路口村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天收入200元左右。“我的农家乐主要是吃鱼,因为我家稻田喂的就是鱼,这个鱼吃的都是稻田的有机物,富含营养,味道也特别香,每天至少都有3桌人吃饭!”。以“千壶园”黔北民居新村为格调的核桃坝和正在修建的“海生态园”,田家沟文化旅游,连绵起伏的万亩海等叶主产区,都成了旅互动的新亮点,成了农民致富和就业的主导产业。

如今湄潭,各个村寨都通公路,村连村,户连户,基本都是水泥路。记者驱车乡间,满眼都是连绵起伏的叶基地,绿油油的田园风光,新修的黔北民居,叫人赏心悦目。如今湄潭产业,正在努力从抓产业数量到抓质量,从抓叶产品到抓湄潭叶品牌,从叶省内市场的扩展到向国内外市场扩展,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一新。

一片叶,改变了湄潭山乡,而它的后发优势,也将逐渐显示出来。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就可以发问:湄潭,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田维详 何义龙 陈正芳 杨秀琴 周建娴 应腾 陈大鹏)(原题为《叶改变的山乡》)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