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力推“浙江绿茶”商标 “西湖龙井”往哪儿摆?

来源: 网络 |   查看: 31333次

浙江省作为中国绿的主产区,绿出口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然而,有关部门认为产大省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浙江省农业厅特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浙江绿”商标,期望“浙江绿”囊括西湖龙井、安吉白、台州羊岩勾青、余杭径山等浙江省内近50种绿品种。这一做法在浙江的一些商、农中引来热议。

罗列万,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叶科科长。罗列万就“浙江绿”的申请一事对记者说:“浙江省申请注册‘浙江绿’商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浙江叶产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集中打造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进行统一推广,提高浙江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浙江绿的使用价值。”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市场需要大产品,就势必要拥有大品牌。“浙江绿”在这种商业要求下诞生,对浙江的叶产业发展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浙江省的这一思路是,通过向国家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浙江绿”商标,把全省大大小小的叶厂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团队,在销售上形成合力,不管以前使用过什么商标、打什么牌子,以后都要使用“浙江绿”这个商标。

罗列万认为,浙江省的叶市场虽然正在逐步走上正轨,但叶品牌的散、乱、杂一直是困扰浙江叶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缺少有竞争力的公共品牌,使得浙江叶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浙江叶由于没有突出的公共品牌也吃了不少亏。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推广浙江叶,他们才下决心申请“浙江绿”商标,把浙江绿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包装,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净化目前比较杂乱的浙江叶市场,商们想要使用“浙江绿”这个证明商标就一定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可以有效制止其他假冒伪劣的浙江绿进入市场。一旦再发现假冒产品,浙江省也可以申请国家工商总局去取缔他们的违法行为,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浙江绿

“浙江绿”商标的申请预示着浙江叶将摆脱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现状。省内的众多叶厂商在统一的旗号下整编集约,将作为一个大的“集团”由浙江省政府进行包装后推向国际市场,集中打造一个有公共影响力、品牌效应的大品牌,为浙江的叶市场注入新活力。

外国绿品牌内包浙江

浙江有着“中国都”的美誉,每位游客进入浙江省,都会看到大片郁郁葱葱的山,在杭州旅游形象宣传片的拍摄中,叶也成为标志性的道具之一。叶已经是浙江省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正在逐步成为浙江省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仅在出口方面,有关部门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叶出口数量和金额位居全国叶出口的龙头地位。叶出口总量为16.7万吨,占我国叶出口总量的56%;出口总金额达3.64亿美元,占我国叶出口总金额的53%。目前,浙江省已经建立叶专业合作组织195个,其中专业协会77个,专业合作社118个。拥有大小厂8200余家,规模化经营的园面积为130万亩,约占总面积的55%。

随着叶出口总量的日益增加,浙江省对叶产业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浙江省内涌现出了一批荣获“浙江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的叶品牌,但浙江绿在海外市场开发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障碍。据了解,在很多国际大型商场或超市中几乎见不到标有“浙江制造”的叶品牌,大多数都是外国绿品牌内包着浙江叶。由于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叶的出口价格极低,从农到出口商,都处在微利或保本状态。也正因为缺少品牌运作,许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经营主动权,建立不起自己的营销网络、经营渠道,发展也成了空中楼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叶从种植、采摘到炒制,基本以人工为主,这使得浙江省叶产业仍以中小企业和农为主,缺少实力比较强的龙头企业,所以尽管浙江业进入市场较早,政府也积极倡导产业化经营,但受这种小作坊经营机制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叶品牌不多,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也导致企业的产品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竞争力不强。随着各种技术壁垒和门槛的提高,绿出口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加上面临着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导致众多绿出口企业大范围微利甚至亏损局面,影响了出口企业的发展和抗风险能力。

浙江叶产业的种种特质制约着浙江绿的发展,目前看来浙江绿虽然出口量大、品种多、范围广,却远没有达到绿出口强省的境界。浙江有数百个叶商标,但在国外注册的不多;浙江绿占据了国际绿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国际市场上看得到的中国商标却寥寥无几,称得上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

即使市场上存在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但这么多年来,由于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缺少政府的监管,使得浙江叶的市场秩序有些混乱。叶品牌鱼目混杂、质量把关不严格,一些比较知名的叶品牌深受其害。以著名的“西湖龙井”为例,每年新上市前后,市场上都会出现大量打着“西湖龙井”旗号的叶,但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这些叶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往往是将产地不在西湖区的龙井冠以“西湖龙井”的品牌后进入叶市场销售,也有的将真正的西湖龙井夹杂大量其他假冒叶后进行销售。同时,由于叶市场的恶性竞争,出现了很多的天价叶,原本售价1000元左右的龙井新,被炒作到七八千元,更有甚者还搞出了“万元龙井”、“至尊”龙井这些噱头,使得很多已经成熟的知名品牌蒙受不白之冤,给“西湖龙井”这些著名品牌带来很坏的影响。

冲击“西湖龙井”等成熟品牌

浙江省农业部门准备打“浙江绿”这一公共品牌的做法还没有实施就在杭州的农、商中产生了热议。一些商认为:把全省大大小小的叶牌子统一使用“浙江绿”的品牌,对浙江产叶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件大好事。杭州有商号的叶商们认为,这至少可以治治假冒“西湖龙井”的现象,还“西湖龙井”等知名叶品牌质优物美的美誉。但他们同时也担心,统一使用“浙江绿”是否会对那些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叶造成冲击?像“西湖龙井”这个品牌,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了,重新使用“浙江绿”这个招牌,无疑是画蛇添足。

这样的担心并不仅仅来自杭州的商们。

然而,罗列万科长认为,“西湖龙井”作为浙江叶中的一个成员,是浙江叶中一个亮丽的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西湖龙井”的存在可以使消费者更好地认识“浙江绿”,对“浙江绿”这一新兴品牌的推广起到帮助作用;而“浙江绿”的有效推广也能将“西湖龙井”这一品牌传播得更远、更广,两个品牌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惠利的关系。“西湖龙井”作为浙江绿中最具特色的品牌,肩负着推广“浙江绿”的重任。“浙江绿”的兴起,是不会以损害“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为代价的。传统品牌是靠“熬年头”得来的,浙江绿要想打响名头,还得倚重“西湖龙井”等一批传统名的资历。

作为西湖龙井商会的副会长,翁广银对“浙江绿”的申请同样表现出喜忧参半的心情,他对记者谈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浙江绿”的申请是对全省范围内叶产业的帮助,更多的商可以借助这个大品牌把自己优质的产品推销出去,“浙江绿”的品牌覆盖范围广、立足全国、进军国际,从整个浙江叶市场的大局看,无疑是件大好事。但站在“西湖龙井”的角度讲,“浙江绿”的申请或多或少会对其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说“西湖龙井”本身就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牌,知名度也比较高,再扣上个“浙江绿”的品牌难免会使一些消费者混淆,遮盖了“西湖龙井”原有的特色。对“西湖龙井”来说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对于依靠叶吃饭的众多农来说,统一用“浙江绿”商标的做法让他们有点不理解,甚至还有很多疑问。在狮峰龙井的主产地杨梅岭村,很多农告诉记者,现在的“西湖龙井”已经很有名气了,许多游客都是冲着“西湖龙井”慕名而来,“西湖龙井”已经像浙江特产一样深入人心。大家看重的都是“西湖龙井”这个品牌,再重新申请一个“浙江绿”很容易让人搞不清楚状况,这对“西湖龙井”肯定会有影响。

浙江省农业厅也就这一问题向众多网友征求意见,截至目前,48%的网友不赞同申请“浙江绿”证明商标,认为不利于浙江省的部分特色品牌叶的发展;45%的网友持支持态度,认为“浙江绿”的申请有利于浙江省叶产业的转型升级,能提高对外竞争力。

创建新品牌整合名品牌

据了解,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浙江绿”的品牌质量,浙江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入“浙江绿”的认证办法。对绿的生产加工、产品要求、检验规则、外观包装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浙江绿进行归类,对每类绿产品的品种要求、栽培管理、加工工艺、原料采购、产品质量等环节都建立完善的标准。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产品规范化,使同类产品的质量稳定一致,更好地表现出浙江绿的特色。

但是,中国叶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打“浙江绿”商标预示着浙江叶将摆脱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现状。省内的众多叶厂商在统一的旗号下整编集约,作为一个大的“集团”由浙江省政府进行包装,推向国际市场,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把浙江的叶统一包装成“浙江绿”,实施起来有点不符合市场规律,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有关部门一厢情愿的做法,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产业发展方向认识也不是很深刻,忽略了浙江省内已经比较成熟的叶品牌的特色。把所有的浙江叶统统都划归到“浙江绿”这个大品牌下,虽然某种程度上对浙江的整体叶产业会起到推动作用,但难免有大包大揽之嫌,对浙江叶市场分析也有些不够透彻、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叶市场的发展规律。

以“西湖龙井”为例,在已经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品牌上再冠上“浙江绿”,这种做法有失公平,明明是已经具有成熟的品牌效应的叶品牌,在浙江的叶市场中俨然是龙头企业的地位,现在却不得不和众多不知名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品牌,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和推广,“西湖龙井”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在叶营销方面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产业组织,叶品牌在消费人群中也得到了认可,重新打上“浙江绿”根本没有必要。

一些商认为,“浙江绿”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浙江省农业厅也意识到开拓国际市场是浙江叶要走的必经之路,浙江省农业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辩证地来看待整个浙江叶市场。他们建议,浙江绿”应在将中小商整合的同时保留像“西湖龙井”这样的知名品牌。一方面“浙江绿”可以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不太知名的中小叶品牌集中在一起,对其集约整合、统一推广,将这些叶生产企业、农有机地组织起来,探索一条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的产业道路,加快叶产业优化改造。另一方面,保留“西湖龙井”等知名品牌,并对这些已经成熟的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在全力打造“浙江绿”大品牌的同时,加强对“西湖龙井”等重点知名企业的品牌建设,完善叶市场的质量监管,加大对知名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众多媒体联手积极宣传特色品牌,进一步深化现有知名叶品牌的改革,重点引导与支持“龙井”和浙江省“十大名”等区域性品牌和一些出口品牌的改革,着力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

只有“浙江绿”与“西湖龙井”相互依存、各有侧重,才能共同建设“浙江绿”的品牌大厦,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浙江叶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一个品牌的成长需要时间,“浙江绿”能否率领众多浙江知名叶成功走出国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品牌,挑起浙江叶产业的发展重任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