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概况(图)
22日,我们开始了紧张的业务活动,上午,我们拜访了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北市茶输出业同业公会,考察交流团还拜访了天仁茶艺基金会会、陆羽茶艺中心,学习并交流了茶文化推广的经验。
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位于台北市南京路165号,这里是老城区。据介绍,南京路是过去台湾经济最繁荣的地方,现在看上去显得有点破旧,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忙街市景象。这里也是过去台湾茶叶重要的交易中心,很多茶叶企业都在这里办公。1980年前,台湾传统的茶叶生产主要以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为主,销售区域遍布全球逾六十余国,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5%~85%,绝大多数是通过位于这个区域的茶叶公司销售到世界各地。我先介绍一下台湾的茶叶概况。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300余年前在台湾便发现有茶树生长,这些茶树大都是野生茶树;然而台湾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及茶叶制造,是在 200余年前,台湾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并开始在台湾北部种植。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红茶、炒菁绿茶、蒸菁绿茶、乌龙茶等,其中尤以包种茶、白毫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类最为著名。
二十年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已快速转向为制造乌龙茶供应内需,外销量减少到占总产量的10%~15%左右。外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台湾工业化迅速使人工之成本提高,导致红茶与绿茶的生产成本过高,而无法与国际上相同产品竞争,又加上台湾当局将沿用数十年之茶产业法规“制茶管理规则”废除,由法人茶厂与自然人茶农契作方式,改为茶农自园、自制、自贩,逐年活跃了岛内茶叶市场,但也也因此淘汰了大型法人工厂,改变了量产化出口的导向。由于岛内饮茶量的快速上升,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0年的0.344公斤激增到1998年约1.3公斤,到2007年,台湾区进口茶25,000吨,岛内生产17,500吨,扣除外销2,004吨,观光客、手提伴手礼品5,000吨,岛内人均消费量仍高达1.54公斤,使得岛内销售市场所需的部份高级发酵茶,尤其是包种茶与乌龙茶增长迅速。这种改变导致原本生产外销茶之台湾北部茶区茶园面积大量减少,茶价大幅提升,而生产高级乌龙茶的中南部茶区也逐渐往高山茶区发展。
台湾地区现有茶园分布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云林、嘉义、高雄、台东、花莲、宜兰等县市,2007年总植茶面积16,255公顷,收获面积15,732公顷,每公顷平均生产1,113公斤茶叶,总产量达17,502吨,出口量2,004吨,进口量25,000吨。
茶为嗜好性产品,消费者的口味不尽相同,是以近数十年来,台湾各茶区在其天然生产环境下,产制出各具特色及风味的茶叶,如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高山茶、白毫乌龙茶等。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是以台茶18号少量生产的“红玉”红茶、新竹、苗栗的白毫乌龙茶及岛外观光客最喜欢的阿里山等高山茶,这些台湾特色茶优异的质量,成为艺术品手工茶的趋势。但由于茶叶种类名称繁多及茶叶质量价格的差异悬殊,使茶叶消费者产生许多困惑。
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不到五分钟左右路程,就来到台北市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台北市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和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在一起办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是目前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同业公会,据一九三八年公会编辑之《组合沿革史》记载,成立于公元1889年,迄今约120年,历经清朝、日据及民国三个时代。由于历史的更迭,会名也由最初的“茶郊永和兴”变成“台北茶商公会”、“同业组合台北茶商公会”、“同业组合台湾茶商公会”、“台湾茶商公会”、“台湾省茶叶商业同业公会”到现在的“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
吴锡端(右)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徐正清合影
在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听取高毅芳理事长对公会的介绍
吴锡端(右)与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高毅芳理事长合影
老茶样
老茶样
茶标
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