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越乡龙井”获评浙江省十大名茶 品牌运作5年整

来源: 网络 |   查看: 19408次

6月28日,嵊州叶产业的梦圆之日。越乡龙井,稳稳地坐上了浙江省十大名的第一把交椅。

南方有嘉木。浙江的,自古以来,就是一张瞩目的名片。而在全省叶的满天星光中,嵊州叶,无疑有着夺目的光辉。“西湖龙井第一,嵊州龙井第二”,走南闯北的嵊州商,讲起嵊州叶的品质,总是一副当仁不让的神气。而这一次,它有了权威的认定作佐证。

实至名归,要归功于嵊州叶的诸多特质。自古以来,嵊州就因为独特的小气候,山繁茂,事鼎盛。唐朝圣陆羽、高僧皎然都曾在这里品茗游历,文化积淀深厚。唐宋以降,“剡溪”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成为朝廷贡品。清末,我市的“泉岗辉白”被列为全国十大名之一。上世纪30年代,当代圣吴觉农先生,在我市三界建立了浙江省叶改良场,并担任第一任场长,同时创办叶专修班。“剡溪”开始担当起了产业支柱角色的重任,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了从未有过的辉煌:1984年8月,“天坛牌”特级珠,在西班牙马德里第23届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金质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出口商品获得的第一枚国际奖章。

尽管回忆起25年前的这一殊荣,很多人还津津乐道,但25年来,嵊州叶经历了更多的变化、演进,开始形成更加庞大的产业轮廓。

近年来,我市无论是园面积、良种面积、叶总产量和总产值以及龙井产量、绿出口量,都名列全省前茅。全国最大的龙井产地、最大的珠集散中心、国家龙井原产地域保护区、全国无公害叶出口示范基地、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叶强市……一个又一个的称号,不断刷新着我市叶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兴盛的龙井,更以它良好的效益,成为千家万户的创收主渠道。目前,我市龙井产量占全国龙井总量的27%,30多次获国际国内名评比金奖。全市从事叶生产的农户,猛增到8.2万户,30万人,山区农民收入60%~70%来自叶产业,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9187元中,叶贡献了2568元。嵊州叶,还培育了一大批商,他们打通了嵊州叶走向全国的通道。在山东,嵊州叶占到了整个市场的40%以上,在号称中国江北第一市的山东滕州叶市场,销售的叶中80%是嵊州。一条绿色的财富链,连接着从青山绿水间到杯盏飘香的所有环节。

然而,大步奔跑的嵊州叶产业,在规模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甩开对手的同时,它在做强的路上,却狠狠地摔了一跤。这块绊脚石,就是品牌。

2004年,省农业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决定对全省名进行一次综合实力的全面比试,并评出十大名着重向外推荐。这一年,政府多年来扶持的地域公共品牌“越乡龙井”参评。当时,嵊州叶在省内和国内占据了公认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当大家对它的入围寄予厚望的时候,越乡龙井却以一票之差,与浙江十大名失之交臂。

意外的失利,几乎成为嵊州叶产业的切肤之痛。痛定思痛,与叶产业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反思。优势无可争议,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品牌。这些年来,隔壁新昌“大佛龙井”声名日隆,而我市叶产业的众多品牌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越乡龙井”尽管是全市名的龙头品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无论其知名度,还是影响力,在全省众多品牌中,显然身板单薄。

“浙江省十大名中没有嵊州的叶品牌,那是一种缺憾。”尽管名落孙山,但对嵊州叶的惋惜之情,仍然成为当年评比之余的共同话题。而对于我市的叶产业来说 ,这一失败损失惨重:它不仅没有获得本应该有的肯定,而且还错失了品牌进一步打响做强的绝佳机会。

去者已逝,来者可追。收拾心绪的嵊州叶产业把目光投注到了下一届的十大名评比上。作为主管部门的市林业局几乎是向市政府立下了军令状。“我们全局乃至分管的市里领导,都憋了一口气,只许成功,不容失败。”市林业局局长王正军笑言,他们内心都有这样一个“情结”。五年磨一剑,一场以品牌整合为主战役的产业提升大布局由此拉开。(原题为《情结:这口气憋了五年--我市打造“越乡龙井”品牌系列报道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