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兴:千年紫砂展新姿
江苏宜兴有7000多年制陶史。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和彩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紫砂陶。宜兴,一座以紫砂闻名于世的城市。“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说的便是紫砂。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便是宜兴的古称。紫砂泥矿土是宜兴特有的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的自然特殊矿土,将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等3种基泥按不同分量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温度的烧制,能够呈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墨而不黑的效果。用紫砂壶泡茶,既能发茶香,又无熟汤气。养壶得法,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古雅光润,宛若珠玑。紫砂壶因茶而生,更因其素面素心、质朴温润的品性,深受人们喜爱。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以定制、设计、撰铭、书篆等形式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由单纯的日用品变成了集金石雕塑、书画诗词于一身,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品。
记者日前赴宜兴采访时发现,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如今大放异彩,更趋繁荣,紫砂文化正在成为宜兴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古街古镇连接历史和现代
这里,旧时曾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他们利用临街前屋摆起货架设店经营,后屋为作坊,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紫砂生产的热闹繁忙之景。
来到宜兴,感受古老的紫砂文化,不能不去古南街。古南街地处丁蜀镇,南枕蠡河,北依蜀山,被誉为宜兴紫砂的发祥地。映着落日余辉,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喧嚣远去,恍若隔世。长条木板拼门,雕花短木方格窗,斑驳的墙壁,黑砖灰瓦,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幽深而逼仄的老街,含蓄而内敛,安静而祥和。被岁月痕迹侵蚀风化的门牌号依稀可见,狭窄的路旁码放着一袋袋紫砂泥,虚掩的窗户里时而传出拍打紫砂泥片的声音,让人不禁凝神,这一扇扇并不起眼的门里,藏着怎样的紫砂故事……
这里,旧时曾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家家捶泥,户户制陶,他们利用临街前屋摆起货架设店经营,后屋为作坊,营销紫砂壶、盆、瓶、碗、罐等。“百甄哀玉家家响,青烟处处画溪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紫砂生产的热闹繁忙之景。
这里,传说中被尊称为宜兴陶业祖师爷--范蠡,其开凿的蠡河南可通杭州,东可达无锡、苏州、上海,北可通京华,蜀山古南街一度成了商贾云集之处。
这里,先后成立了最早的紫砂行业协会--宜兴紫砂同业公会;最早的紫砂工厂--宜兴利永陶器商店;最早的紫砂职业教育--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淦庭、顾景舟、蒋蓉等近60位,几乎都是出生成长在蜀山古南街,他们的旧居、寓所、店面、作坊,以及创办的传习所、陶业公会等至今犹存,蜀山古南街所保存的明清以来陶瓷业的文化空间和形态,其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弥足珍贵。
古南街,述说着一段辉煌的紫砂历史。
一个巨大的紫砂壶立于村口,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紫砂第一村”的宜兴紫砂村。紫砂村原名上袁村,陈鸣远、邵友兰、邵大亨、程寿珍、王寅春、顾景舟等紫砂名家皆出生此地。
村子里的紫砂人家比邻而居,各种各样的招牌告诉来访者,这里是紫砂壶的天地,每家每户都与这小小的茶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抬头即见“志博轩”3字。古色古香的橱柜里面陈列着千姿百态的紫砂壶。在窗边的制作台前,女主人蒋国芬正在专心制作紫砂壶,手边摆放着数十种工具,只见她一会儿用竹片拍打壶体,一会儿又用带有弧度的竹片修饰壶身……手工制作过程异常复杂、繁琐。她告诉记者,“制作一把壶需要3至4天,经过上百道程序。”
如今,紫砂村90%以上的劳动力在做壶,每年有近百万件作品远销海内外。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紫砂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紫砂村已走上了以紫砂资源为优势的发展之路。”
紫砂村,续写了一个紫砂产业的辉煌。
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丁蜀镇制陶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
史俊棠告诉记者,“目前丁蜀镇的紫砂陶艺生产经营,已是十馆百厂,千家万店。不仅有阳羡名陶苑、长乐弘陶庄、鸿成陶艺、中国紫砂艺术馆等弘扬宜兴陶艺的窗口,还有大量紫砂工艺作坊。不仅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还培育了不少陶艺新人。”
走进中国陶都陶瓷城,小桥流水,青砖碧瓦,亭台楼榭,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锦绣立体画呈现眼前。明清式样的陶瓷文化商业步行街依河而建,总长1000多米,聚集了众多以个性化创作、作坊化生产见长的陶艺工作者。“神韵轩”等店仍以传统手工艺制作,接受外来订单。他们把现代的电子商务应用到紫砂陶经营的传统模式中,让浓浓的古韵陶香飘满陶都、走向世界。
陶瓷城副总经理刘少波说,“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博览中心将成为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特色产品、名品、精品、新品的展示平台,各类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技艺的平台,也为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业走向市场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丁蜀镇,营造了一个紫砂交流的氛围。
传统是基础 创新是出路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是“敲敲打打”,这种拍打镶接法的成型技艺与世界其他陶器成型方法不同,这正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所在。
徐秀棠出身于紫砂世家,是陶刻大家任淦庭的第一高徒。因擅长紫砂雕塑而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我国紫砂史上目前仅他一人。
1996年,徐秀棠在丁蜀镇的通蜀路旁购下30亩地,建起了长乐弘陶庄。陶庄的门口赫然立着数十个碾砣垒成的一座照壁,正中一个碾砣方孔四周,刻着“隹、五、矢、止”,分别与中间的“口”组合,构成了“唯吾知足”4个大字,彰显着主人的性情。而在对紫砂艺术的追求上,徐秀棠从未知足过。
行走在他精心打造的长乐弘陶庄里,只见一座仿古龙窑匍匐在陶庄一侧的高处,陈列室里摆放着大师及弟子的作品。明清时期的200口大缸,整齐地摞在一间屋子里。园中陈列着旧时用来粉碎陶土的石碾磨、舂杵、网筛,运送矿土的独轮车……这里俨然是一座紫砂历史博物馆!
身着白色中式便装的徐秀棠大师,清秀儒雅,精神矍铄。工作间诺大的书桌上,摆满了他的书画作品,空气中充盈着浓浓的墨香。好客的大师亲自用紫砂壶为我们泡上了一壶茶,交谈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
“现在我的主要精力不是制作紫砂器物,而是用在写书、画画上。”
“为什么呢?”
“我越来越觉得有责任动笔,把该写的表述出来,或许对后代能起参考作用。”由他编辑的《宜兴紫砂珍赏》、《中国紫砂》、《宜兴紫砂珍品》、《景舟壶艺流别录》、《紫砂入门十讲》等书已经出版,深受紫砂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喜爱。
徐秀棠偶尔也做壶,件件体现个性。“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徐秀棠做的。”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紫砂雕塑方面的优势,以塑入壶,创作出了“皮包壶”、“写真竹壶”、“灵豹壶”等作品,从传统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紫砂陶艺形成的过程,正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家里就可以用液化气窑和电窑烧制紫砂壶,创作的独立性和随意性都大大加强。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和画家也开始从事紫砂创作,其他陶瓷产区也将一定的力量投入了宜兴,宜兴紫砂与世界陶艺交流日益频繁,紫砂发展也呈现多元化。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这还是宜兴紫砂吗?怎么看待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徐秀棠认为,紫砂文化的弘扬需要各方面的人参与,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创新必须抓住本体与主流,那就是传统的全手工制作技艺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是“敲敲打打”,这种拍打镶接法的成型技艺与世界其他陶器成型方法不同,这正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所在。而且,紫砂壶的壶名、造型、铭刻、绘画乃至印款,都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舶来品。
史俊棠告诉记者,“我们不能把源自历史的和民间的精华丢掉,市场也不允许。如果按照现代陶艺去制作,就失去了宜兴紫砂本来的面目和特色,同样也会丧失市场。市场真正喜欢的茶壶,还是传统的,既能泡茶,也能把玩,更可欣赏。”
这话在“神韵轩”得到了印证。这是一家位于中国陶都陶瓷城的手工制壶作坊。他们制作的紫砂壶中,半数以上由客户通过网络或电话下订单,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传统造型。
在宜兴,还有一个关于“塔座”和“塔尖”的说法广受认同。如果把宜兴紫砂比作一座“金字塔”,负有盛名的紫砂大师是塔尖,上万名民间紫砂艺人则是坚实的塔座。近年来,宜兴紫砂的塔座越来越大,塔尖也越来越高,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就有11位,还有1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
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只为求得一把正宗的紫砂壶。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短短一句话,道出宜兴人的骄傲和自豪。
早在15世纪,日本人就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学习紫砂的制壶成型工艺。18世纪,“YIXING”是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代名词。20世纪初,紫砂工艺作品在巴拿马赛会等国际性展会上多次获得金质奖章及奖状。1978年,紫砂艺人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示范表演紫砂壶制作技艺,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弘扬紫砂文化的艺人。1984年,沈遽华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顾绍培制作、谭泉海镌刻的“紫砂百寿瓶”,双双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紫砂壶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只为求得一把正宗的紫砂壶。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宜兴在紫砂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上,可谓不遗余力,妙招频出。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宜兴“手工紫砂陶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年11月,宜兴市政府正式实施丁蜀镇黄龙山地区紫砂泥矿保护性停采和养泥计划,并对蜀山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12个陶瓷行业烧制技艺之首。现在,宜兴又在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奋斗。
挖掘是为了更好的保护。2006年,江苏省人大通过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条例主要从保护入手,即保护紫砂资源、保护传统技艺,保护优秀的技艺人才,逐渐规范市场秩序。一个传统的民间工艺,由地方立法来加以保护,在全国还不多见。
目前,紫砂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需要做的就是营造环境,加强引导、提升和培养。宜兴市副市长洪雅说,“如果不加强人才培养,不去有组织地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宜兴紫砂要发展、弘扬,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宜兴市丁蜀职业高级中学都开设了紫砂专业,紫砂艺人的培养从保守日益走向了开放。
宜兴还经常组织紫砂新人新作大赛、全手工制壶大赛、陶刻大赛等,鼓励他们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壶。在这些比赛中,工艺美术大师们既是评委,更是老师。近年来,宜兴紫砂佳作频出。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上,宜兴紫砂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得了2金、3银、5铜和6个优秀作品奖的好成绩。
搭建陶文化展示的载体和平台,是宜兴弘扬紫砂文化的另一重要措施。去年,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陶都陶瓷商贸城在丁蜀镇开业,总体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建有陶瓷文化街、茶文化街和古玩文化街,集旅游、购物、展销、演示、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目前已吸引了全国10大陶瓷产区的名窑、名陶和名瓷。陶瓷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文化艺术和商贸专业平台。宜兴市副市长洪雅告诉记者,“相信随着功能的逐步完善,陶瓷城将越来越吸引全国的目光,成为宜兴陶瓷和紫砂对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宜兴紫砂从业人员与我国其他陶瓷产区以及国际陶艺界的交流不断,进一步扩大了宜兴紫砂的影响力。2006年10月28日,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的开幕式上,国际陶艺学会代表、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鲍伯迪克森先生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会长周光真先生,分别向宜兴市授予了“中国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中国宜兴--世界茶壶之都”的牌匾,标志着宜兴紫砂这张地方名片走出了国门。
2007年,“宜兴紫砂”作为地理标志商标被正式确认。接下来,宜兴将集中力量打响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紫砂品牌,推出一批名人名企名品,努力在地理标识之外,打造好紫砂陶瓷作品的商标标识,树立起紫砂陶艺作品的品牌价值。
人们看到,宜兴紫砂,这棵古老的紫藤,并没有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刷中枯槁。相反,她的根越扎越深,她那充满生机的茎蔓正伸向世界各地,展现新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