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论追溯千年乌龙起源——漳平水仙

来源: 网络 |   查看: 22267次

(国家一级评师、国家一级叶加工技师:陈长南)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而解之”。,从此赋予了人类太多的内涵。“柴米油盐酱醋”,开门七件事,与生活如此贴近,从菜食、药用到饮料,无不摇曳着的身影。,历经4000多年的磨炼,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几乎与我们的祖先同时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琴棋书画诗酒”,熔炼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与为伴总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启迪心智。深沉而隽永,豁达而洒脱。是生活的享受,是友谊的桥梁,是文明的象征,是精神的化身。中国是的故乡,是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香之中。

福建人与结缘历史悠久,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叶在中国叶发展乃至世界叶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种、制、售、品、赛等几乎占据了八闽大地乡人的生活。

漳平水仙饼是我国叶优良品种之一,2012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它是福建乌龙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它历史悠久、工艺绝伦、传承唐宋遗风,与史上最辉煌的——北苑贡同一树品种,对于研究乌龙的起源意义十分重大。

宋代宋子安《东溪试录》记载现在水仙树品种是这样写的:有柑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圆而厚,状类柑桔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之上品。(注:其芽发即肥乳,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叶有奶香味就来源于此)。因此可以证明早在宋代以前就有水仙树。

根据笔者参考了农业考古的一编文章论述及参阅了大量相关叶的文献资料总结了以下对于乌龙起源的观点,认为乌龙起源应追溯到唐代:

1、陆羽经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闽生方山露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记载饼加工工艺,“继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磨之。”这就是指它的加工流程与目前漳平水仙的加工工艺极其相似,即而承热用纸囊贮之,也就是:叶在杀青之后,承热用纸包起来,精华之气无所散越,是指将叶的内含物贮存起来。古人认为:叶吸收了天地日夜之精华,精华之气:也就是我们现在乌龙审评内质因子叫香气跟滋味(世界三大类中只有乌龙比较注重审评香气)。香气它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条件下产生的。1、由儿素氧化引起β-胡萝卜素等氧化,降解生成β-紫罗酮及其相关结构香气化合物。2、脂肪酸的过氧化及降解等生成6个碳的醇、醛类化合物。3、氨基酸的脱羧及氧化脱胺产生相应的醛。4、氨基酸和糖类,儿素等在热的作用下产生香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乌龙的挥发化合物,鉴定结果表明主要香气成分是单萜烯醇氧化物,苯甲醇、乙一苯乙醇,橙花叔醇,茉莉内酯,茉莉酮酸甲酯和吲哚等,进行演变至300多种香气成份及至今仍无法完全用文字来说明:禅一味,引用《丁福宝佛学大词典》解释: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来无所著,去无所从,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所以说:鉴尝叶,首重精华之气,先闻圣妙香,再尝甘露味。

2、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福建地方官孙樵的《送与焦刑部书》,文曰: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以前漳平少数民族畲族(也称福建原住民)就把水仙称为“晚甘候”)。

3、宋代苏东坡在咏诗词中提到: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免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其中:结就紫云堆,就是指像乌龙发酵过程中红绿相间的酶促反应状况。俗称:“绿叶红襄边,七泡有余香”。

中国叶发生重大的变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三国时期以前用生煮羹饮。(药用)煮着吃。西汉(公元56年)王褒的《僮约》记载:烹尽具,已而盖藏,牵犬贩鹅,武阳买。这就是至今为止发现中国最早的叶文字。

二、三国时期到明代的洪武年间大部分是以团饼、磨为主,这个时期我们从看唐代经里面记载种、制、饮的过程就十分清楚。它是一部世界上最早也最全面的叶百科全书,代表了这一时期叶加工的经典,而漳平水仙的加工工艺与其相似,现至今仍在沿用。

三、朱元璋改朝换代后下令罢团兴散,之后就慢慢形成现在的乌龙,延续至今,唯有漳平水仙独具一格,外形仍保留饼状,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乌龙紧压,其实类在演变过程中也有许多类似情况相同,例如:世界三大红类中,小种红、工夫红和红碎,其中小种红在加工过程中,只是比工夫红,多了一道过红锅的工序而已,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被划分成另一类红,称“小种红”。另外还有六大类中的黄,大致比乌龙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也就形成另一类,也就是黄类。因此,漳平水仙的传承,是长期以来漳平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的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以下几点让我们共同详细来了解一下。

漳平:古称九龙乡,公元282年至公元777年属南安郡丰州管。闽史最早的事记载则是(公元398年)当时与现漳平同一州府的丰州,九日峰山上的石刻“莲花荼襟”。(魏晋南北朝期间,九日峰山上盛产“石绿亭”,被现界称闽“古董”,比经记载还要早三百年,规模盛大,从九日峰山上俯看,山下尽是事活动,所以当时的文人墨客就在山顶上的石头上刻下:“莲花荼襟”,让历史见证这一之盛事)。

1、从最早咀嚼树的鲜叶开始(生吃),发展到生煮羹饮(煮熟)。三国时期,魏朝出现了叶的简单化加工,将叶晒干或烘干收藏,这是中国最早的叶加工状况。

2、从蒸青造形到龙凤团:由于简单加工有青草味,经反复实践而发明蒸青。北宋年间,做成团饼状的饼盛极一时叫北苑贡。宋代《大观论》记载:至若之为物,擅瓯闽之山水,钟山川之灵擅,激襟滞涤,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儒子可得而知也。当时北苑贡可谓:“金可得不可求”。叶发展也到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

3、宋代建州(今建瓯)设立“北苑”御园,大规模专门为皇家宫廷种植生产“龙凤团”。受周边影响,漳平的先民也开始有了较大规模叶种植。经考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就有大片宋时种植的漳平水仙古园。

4、80年代时期漳平重修高明寺时挖掘出土就有宋代精美的紫砂壶,说明那时漳平已受建州北苑贡影响,无论是种规模,还是在品技艺及器具均已达到历史的很高水平。

5、现双洋镇中村地界有一座海拨1365米的石牛冻山上,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仍遗存几株千年水仙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这株罕见的水仙古树被专家称为水仙母本活化石。当地百姓称该株母树为“仙”所加工的叶按畲族老百姓的叫法称之为“晚甘候”从古至今。

6、从宋代团饼到明代散叶,由于团饼在蒸青中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而后逐渐采用半发酵的加工方法,保持了的香气及滋味。(发酵也叫着酶促反应,乌龙也称半发酵,是指用一定成熟度的鲜叶加工而成,鲜叶成熟后,叶内细胞含多酚氧化酶,圆实饱满,通过摇青,细胞破裂,与形成香气的底物樱草糖皂酶进行吻合,慢慢熟透,俗称“发酵”),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兴散。随着罢团兴散,从此也就逐渐形成现在漳平水仙饼一直沿袭至今的过渡变革,这一工艺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叶加工工艺的经典遗传,也是唐宋叶遗风的一种延续。

7、明朝永乐年间,在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当中郑和的副使航海家王景弘,他就是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原宁洋县集贤里)。据说:王景弘随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大量携带了家乡产的漳平水仙饼。作为使团的礼品及航海途中不可缺少的用。因漳平水仙属半发酵,容易保存、携带,既保留了叶当中的有效保健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又不失滋味醇厚、鲜爽、活泼又润滑回甘的风格,非常适合作为使团的礼品,及航海途中几个月的维生素及氨基酸的补给(数月的航海途中若缺少维生素类则容易导致败血症)。在长达数十年的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漳平水仙已经香飘万里,声名远播。

8、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陈泰昌在宁洋古城及在上海、东南亚等地开设的“泰昌行”漳平水仙店。又再次让漳平水仙走出漳平。“泰昌行”选送的水仙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9、1929年8月朱德老总亲率红军攻打宁洋,驻军现福建仙汇业有限公司仙汇场所在地大会村(即漳平水仙的发源地,解放后为人民公社场),在与当地农共品漳平水仙后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对漳平水仙情有独钟。(1995年版漳平悬志之大事记)。

漳平水仙从公元398年与闽史最早石刻记载:“莲花荼襟” 的关联,到唐代漳平福建原住民畲族百姓把水仙称之为“晚甘候“。从宋代与北苑贡,同一树品种,到明代罢团兴散后,至今仍保存团饼的风格,可见漳平水仙,历史文化背景极其丰富多彩,对于研究乌龙起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笔者才疏学浅所收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十分有限,可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希望友及时予以指正。

(作者系:福建仙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