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茶文化源远流长 可入室登堂(组图)

来源: 网络 |   查看: 61042次

南朝 青釉点褐彩碗

唐 青釉玉璧底碗

宋 吉州窑洒釉碗

元 枢府釉印花折腰碗

明 剔犀漆盏托

清 粉彩“鹊桥相会”盖碗

宋 赵佶 《文会图》(局部)

专题策划:吴聿立

文/图:江粤军

“中国文化巡礼”

系列之一

日前,“第八届广东省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刚刚在广州落幕,“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技能大赛”又在杭州开锣—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弘扬、推广可谓如火如荼。有养生护体、陶冶情性的双重作用,自本期起,“博议文化”版将开启“中国文化巡礼”系列报道,—介绍全国各地知名叶品种的历史文化、品饮方式和特殊功效。首先,记者邀请到中国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为读者详解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

古巴蜀国已种植叶进贡周武王

从事文化研究20年的王建荣告诉记者,云南镇沅县千家寨有野生大树群落,其中一棵树龄已达2700年;西双版纳巴达的一棵大树也有1700年历史,但要谈到树的起源,远比人类悠久得多,而中国人只不过是较早发现和利用了叶而已。关于,最早的传说出现于四五千年前,“神农氏是中国神话里的医药和农业祖先,他遍尝百草以了解它们的药性。有一天神农氏吞下了断肠草,疼得肝肠寸断,由于迅速吃下了树的叶片,就解毒了。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可见是因为其药用功能进入人类社会的。”王建荣如是说。

而《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巴蜀国已有树种植,并将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到了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其中,“荼”字据考证就是

在考古方面,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个藤编的箱子,虽然里面是空的,但箱子上写着 “一笥”,据专家考证就是指一箱;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湖州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又出土了一只完整的青瓷瓮,肩部刻有一“”字,也被认定为是汉人用于贮存叶的。因为湖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是古时名“阳羡”的产地。

唐代煮讲究三沸

不过,尽管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首先是要制作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的时候,要把团饼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臼或碾中碾成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末放在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 这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盏或邢窑的白瓷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 “如鱼目微有声”,二沸 “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学著作—陆羽的《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宋代流行黑釉盏 斗汤花有三好

到了宋代,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法。虽然还是团饼,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论》中记载,点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着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由此,还发展出了斗法:一斗谁的好;二斗谁的点技术高。王建荣说:“斗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可见,宋代的点、斗,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明清品饮趋简易 进入寻常百姓家

明代,厉行节俭的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唐煮宋点的饮法,也随着变成了以沸水冲泡散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人认为这种品饮方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之真味矣”。由此,散品饮这种生活艺术更广泛地深入到民间,从而使得之品饮艺术从唐宋时期宫廷、文士的雅尚与清玩,转变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为文化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文士”对品茗境界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50多部著。散中的许多名品也在这时候形成。明人屠隆列出了当时最为人们称道的6种名,为“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天目”;而罗廪在《解》中则举出“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等佳茗。

入清以后,由于康熙、乾隆酷好茗饮,因此整个上层社会饮风习极盛,很快影响到民间。王建荣说:“有清一代,馆兴隆,遍及各地。礼、俗发育得更为成熟,礼神祭祖、居家待客,成为必尽礼仪。到了清代后期,叶生产更有着惊人的发展,庄、号纷纷出现,如江浙一带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享誉一时。叶也以贸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垄断整个世界的市场。”

今天,王建荣表示,我们不能只说唐、宋怎么样、古人怎么样,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做好现在和未来。他认为,首先要让传统的文化融入当下;其次,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第三,要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为此,中国叶博物馆做了一系列尝试。比如将馆藏的很多古代具精品,进行复原、复制,让人们通过这些物质化载体,实实在在地感知古人的生活和情怀。

最后,王建荣总结道:“无论是跟日常生活,还是跟任何样式的艺术,都能很好地衔接。我们有一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我们还有一句老话—‘琴棋书画诗酒’,大俗大雅兼而有之的就只是既是生活当中琐碎的必需品,也是精神享受的最佳物质载体。”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