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贵州:绿茶品牌打造茶业“航母”

来源: 网络 |   查看: 14073次

贵州:绿打造业“航母”

——2009贵州“十大名”评选的导向意义

  历时一个多月,备受各方关注的贵州“十大名”评选活动日前终于落下帷幕。全省共有49只叶参加角逐,经过初选、抽样检测、品质测评、综合评定和公众投票等若干道关卡。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梵净山翠峰、凤冈锌硒、“泉都坪山”牌石阡苔、“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绿宝石、贵定云雾、“清水塘”牌清池翠片、雷公山银球10只叶在最后的搏杀中脱颖而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2009年贵州十大名的评比活动由省叶协会、省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旨在唱响“贵州绿”品牌,打造业“航母”,提升贵州绿的影响力竞争力,做大、做优、做强贵州叶产业。

  “三招”确保公正

  任何一次评选或大赛,公正性和公平性似乎是所有参赛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评选活动的立足之本,“十大名”评选也不例外。为此,2009贵州十大名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尝试了三大改革。

  首先是评选活动领导小组邀请了贵阳市公证处公证员全程监督评选过程。确保活动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从样启封、密码编设、送检、品质评定到初评排序、网络投票、最后评审等,每一道环节都是在公证员现场监督下进行。整个过程透明度高,以一种积极开放心态接受监督,把评选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其次是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自愿原则。各企业自行申报,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二是社会公允、公众认可原则。对参评企业有基本要求,即新报名参加的企业必须是在区域内有影响的叶龙头企业,企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对当地农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好;三是部门组织、社会参与和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

  如果说三个原则保证了评选活动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那么评选活动领导小组采取的第二招省内专家回避制,则使评选更具说服力。为杜绝一切有可能出现的“人情分”,在品质评定的全过程中,不仅主办方专家一律回避,甚至聘请的省外专家事先也仅告知意向,最终的名单直到评定的前一天才正式敲定。而专家们对49个用密码编号的样进行品质评定时,则完全实行独立打分、实名签字,计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这一独创性的评定办法不仅杜绝了可能出现的“人情分”,而且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来自杭州叶研究院赵玉香研究员说:“这样做不仅反映出叶的真正品质,而且也体现了我们专家的水平。本次评选采取的送样、抽样、消费者投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评选的客观公正性。据悉,这在全国名评比中尚属首次。”

  考量“全能冠军”

  如果说公正性是“十大名”评选的立足之本,那么,科学性和指导性则是确保评选意义的核心所在。此次评选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对评选指标的设置。

  评比不仅考虑叶品质,更注重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为此,主办单位沿用历届评比采用惟一指标品质之外,新增了生产规模、知名度、外观包装、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等六项综合指标。

  对此,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胡继承说,以往评出的名是以品质论英雄,这次考评指标设置多重考核:“一方面是多考虑客观性,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不仅要重视质量,更要重视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程度,因为任何一只名的发展最终都要走向市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贵州各地叶在奋力跻身贵州“十大名”的同时,也把目光瞄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名”。这种携手并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一起做大做强的合作精神在遵义、金沙、铜仁等地日益显现,也正是这种力求合作和整合的意向,使得通过本次评选,整合名品牌,提高贵州名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贵州叶产业的初衷得以实现。

  名折服省外专家

  贵州省是名优生产大省。据统计,贵州省园面积占全国第六位,有机面积跃居全国第二,而立下这一汗马功劳的就是名优。去年我省14亿元叶产值中,名优占了很大比重。在这次评选活动中,贵州省名优的优良品质更是令专家、评委们惊叹不已。

  “从外型上看,贵州叶的加工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已经不分伯仲,富于特色创新,特别是在直条型叶的加工上水平尤其突出,加工技术掌握娴熟。”担当此次评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刘栩研究员说。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直条型叶,干看上去翠绿,泡在杯里是一颗颗嫩绿的芽头,直立悬浮于绿亮的汤中,上上下下舞动着极具观赏性。刘栩说:“叶除了利用它的饮用功能外,把它做成艺术产品,也是贵州叶加工的一种创新,具有优秀叶品质赋予的地域特色。”

  对此,评委之一的安徽农业大学王同和博士生导师说:“真没想到贵州的品质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他说,无论是叶的整齐度、色泽等外观形状,还是香气、滋味等内在品质,都显示出了贵州名优的风范。他说:“贵州的名优产品类型丰富,整体水平较高,已走在全国前列。”

  贵州省名优的独特品质让专家们折服,在评选时,许多评委感到十分为难,要从众多的名中挑出10只,放弃哪一只都舍不得。一支球状性叶引起了专家好评,该因圆润翠绿,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鲜嫩,香气浓厚。给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采用一芽两叶能做出这么高品质的叶,全国都不多见,市场前景很大,这是贵州独特环境赋予的优秀品质。”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工业学院司辉清教授说。贵州省叶协会常务副会长赵玉平在评选后说:“从申报的名来看,无论是哪一只当选,都无愧于贵州十大名称号。”

  贵州需要“十大名

  “在贵州,可以说,无不得奖,是都有‘名’。一方面,这是好事,说明我们的企业创牌热情高涨,认识到了品牌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家家得奖,就无奖可言。”省叶协会秘书长王亚兰说,“因此,本次名的评选,改变了过去更多的是从叶的理化指标入手,而是更注重从市民的认知度、品牌的影响力,文化的底蕴等层面来进行评选。”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需要大力加强。但是,具体到贵州叶,不是品牌太少,而是品牌已经太多。贵州全省一共有近200多个叶牌子,让人眼花缭乱。叶牌子太多、太乱,反映出我们对品牌的认识还不到位;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胡继承告诉记者,叶市场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有些原来的名由于多种原因逐渐暗淡下去,甚至退出了市场,又有一些新生的叶品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希望借助这次活动,使叶企业引起重视,注重叶品质和品牌建设。他说,此次评选十大名,就是要整合贵州叶品牌,捏成拳头,主打“贵州绿”大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把贵州叶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放大。“评选的目的不在于叶本身,在于为更多的叶企业和品牌走向市场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中国国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化研究会会长庹文升说:“引导分散的叶企业和品牌向名优、著名品牌靠拢。贵州需要十大名来提升贵州叶的整体品牌形象,使贵州叶走出省外,走向国际。”(徐嘉民)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