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江西:六堡茶安全不容置疑

来源: 网络 |   查看: 19566次

  有关机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沤堆工艺做出的六堡符合Ny/T 288-2002《绿色食品 叶》、NY519602002《有机》及欧盟现行法规的规定,六堡安全不容置疑。

  很多友心存疑虑

  记得在普洱刚兴起的时候,一开始人们对熟认识多些,对生认识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区分。人们也往往多消费普洱熟,而且,大多数普通友对熟的沤堆工艺更是不甚了了。某天,在论坛上有人发了个帖子,标题很吓人,又是“揭秘”又是“震惊”等很是吸引人,发了几张熟沤堆车间沤堆的图片。一时间,群情汹涌,也迅速转贴到其他的一些论坛,引起各个叶论坛不小的震动。“这些沤出长长白毛的能喝吗?”跟帖的某些人赌咒发誓从此不喝普洱熟,也有的是强烈谴责,大声咒骂厂家昧着良心。不过,确实也从此发端,很多人开始注意普洱生,也逐步有更多人加入到喝生的行列中。

  很多友对熟工艺了解不多,有很多人也没到过沤堆车间,没亲眼看到过熟沤堆的过程,但也有很多通过图片、书籍等了解到熟的沤堆工艺。很多人难免心里有这样的疑问,喝这些经过沤堆的黑安全吗?在网络上存有这样疑虑的友网友不在少数,也有部分网友,干脆只喝生了。

  普洱标准中称作“熟成”

  谈起普洱熟的的沤堆,我们梧州六堡也有类似的工艺,到底安全与否,所以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普洱(NY/799-2004)的标准文本中,除了一系列规范性的名称,产品分类、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检验规则与方法以外,在范围、术语和定义等项里,据参与该标准制定的西南大学叶研究所刘勤晋记述,经过反复调研和深思熟虑,特别在NY/799-2004标准制定过程中,提出了“熟成”这一概念。

  刘勤晋认为,所谓“熟成”(英文AGING),乃食品加工专用术语。泛指面包发酵、酒类的陈化及肉类之适当冷藏。均用于食品品质改善的各种目的。如葡萄酒经过熟成后其乙醇氧化作用显著加强,酯类成分增加,酒香味更加醇厚可口。

  普洱等黑的自然贮藏和人工沤堆实质也是一个促使叶自身氧化的过程。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后者因人工控制原因,而使叶发生氧化之时间大为缩短。其结果都是由于叶自身残余酶或外源酶的催化和水热辅助作用下,叶中以儿素为代表的多酚类氧化聚合,产生大量色素,并分解成简单的没食子酸等。由此可见,人工沤堆作为黑的一项成熟工艺在标准中确认并在业界内广泛应用。

  发酵食品由来已久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食品加工中,利用益生菌促进食品发酵以改善食品风味和提高营养价值应用十分普遍。很多大众喜欢的食品都是属于发酵类食品,常见的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等多种。而叶制造过程利用这一发酵技术早于元代已有记载。如四川边的“做色”、“发汗”,福建小种红的“渥红”,云南饼的“潮水”等,都是这一沤堆技术的另一种名称。

  据很多资料记载,六堡初制渥堆方法和精制过程中的沤堆工艺都是属于发酵过程,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

  据现有的研究表明,沤堆工艺,是酶、微生物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综合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黄素、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做人并非不喝

  部分友流传着这么个说法:“做的人不喝。”这种说法,甚至更多用于发酵,说什么“厂的老工人自己都不敢喝自己做的。”对这个说法,笔者此怀疑态度。

  最早听到这种说法,解释者说的是绿,说是制作的时候“用脚踩”,不过,据我了解,现在制作过程大量运用制机械,揉捻机两千多一台,效率高出许多倍,用脚揉捻的可能性很少了,便一笑置之。之后也听到有说到是因沤堆过程,之前也参观过一些沤堆车间,看过一些沤堆车间图片。只是平日,跟一些从事过沤堆制人们喝,也有一些是厂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却没发现他们因此而“不喝”,很多还颇有心得呢。

  记得在2008年梧州厂55周年厂庆的时候,本报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该厂一位百岁老职工,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每天都喝杯六堡,可见所谓的“做不喝”应是个别现象。

  笔者也参观过一些制生产线,对沤堆工艺制作出来的六堡的卫生状况还是放心的,不过,没有试验数据支持,终究是心里没底。

  用实验数据来说话

  前几天,在与友吴平先生采访中,吴先生说起前段时间相关单位在六堡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 581-2009六堡》所做的试验过程中,对许多送检的六堡样本做了一些安全性的试验,试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据吴平先生向笔者展示的一份试验报告中显示:“3个六堡及4个精制成品的28个农残项目结果全部为未检测,全部符合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要求,并且符合Ny/T 288-2002《绿色食品 叶》、NY519602002《有机》及欧盟现行法规的规定,以上结果表明,六堡及其毛是很少受到化学污染物的污染;另外,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全部为无毒,这表明六堡是十分安全的食品。”

  另据吴先生介绍,在一项六堡成品微生物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这次所检测的所有样品中,致病菌项目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未检出,可以说,就抽样送检的六堡样品检测结果而言,六堡是非常安全的食品了。而且在对四个厂家的毛及精制共26个样品的铅检测结果在0.29%~2.55%之间,均符合GB2762-2005标准中的限量(≤5mg/kg)的规定,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有了这些检测数据的支持,解除了对网络上友对沤堆工艺所制出的安全性的担心,笔者认为,只要生产厂家把好原料关,严格按照生产规程和卫生标准进行生产,沤堆工艺所做出的完全是可以放心饮用的。

  平时喜欢喝,也喜欢上网,顺理成章,也喜欢上论的网。

  各个大的网,基本常去。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友们对的认识差别往往非常大,很多是初学者、不懂者,但也不乏专业人士,如一些厂的技术人员,资深的人,甚至有些是学研究学者。由此,网络站上评论观点也丰富多彩起来,固然有初学者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也有业界人士从营销拓展的角度,更有叶研究人士从种植、工艺、历史、品质等方面的专业意见,从中获益不浅。

  不过,网络终究是网络,哪个是信口胡言,哪个是真知灼见,还得靠自己去分辨。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