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明代如意钮提梁紫砂壶辨识

来源: 网络 |   查看: 25033次

《如意钮提梁式紫砂壶》胎呈紫褐色,表里均不施釉,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器形比较大。壶通高 19 公分,底至肩高 11 公分,肩至颈孤高 3.2 公分,提梁高 8 公分,底至口沿高 11.5 公分,身围 20 公分,腹围 15.5 公分,口外径 8.5 公分,口内径 7.2 公分,底围 11 公分,流长 4.5 公分,流径 1.5 公分,如意钮高 3.5 公分,如意钮宽 2.7 公分,如意钮围 5 公分,壶身壁厚约 0.3 公分。

《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特点

这里,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件《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的特点。

其一,胎质。紫泥细土,呈淡褐紫红色,较纯,较细,基本上少有杂质。

其二,制法。身用底片围身筒法(先打好底片,然后打根泥条照底大小围起来),肩部用镶接法(身筒成型后和肩部泥片镶接起来),口颈用加片法,口颈外用手捏法(没有工具加工痕迹),流用“钻孔塞泥法”粘连(在壶身上钻个孔,把流塞进填满),提梁把用粘接法,有明显工具按捺痕迹,用放大镜观察有手指纹印痕,然后复用工具按捺。

其三,造型。日用壶型器,口平坦宽大,底逐步收拢,身加流,圆形,底宽窄均衡具稳重感,脚线清晰,至肩部逐收缩,肩宽与壶底相对称,肩圆球形,浑圆有弧度,肩宽略大于壶底,口径渐收,流三弯式,根部稍粗,挺颈有力,口沿平坦嵌盖,如圆珠状,另加提梁。

其四,盖钮为如意状模样,旋纹相对称,凹凸面较为随意,表现古人吉祥平安符号,这在羊角山出土紫砂残器中似曾相见。

其五,表面处理。壶整体光洁平整,底线清晰,制作较细,除表面有斑以外,余均圆整,细部处理粗糙,口颈下手指勒压,用毛布勒修,提梁周围有工具加工留下的痕迹。

其六,内部处理。底平整,围片后没作任何修饰。身筒围片粘接处在流的一面(俗称接头),口颈处没有竹刀等工具处理痕迹,口颈部上显见隙痕,流孔处理不干净。

其七,款式。未见竹刻或其他款式,也未见壶盖上有任何款识。

其八,壶身通体没有明显的喷射状釉斑(俗称飞釉),只有少数釉点呈黑亮状。

与“吴径墓提梁壶”的比较

为正确断代,辩识其壶的制作年代,试将该壶与明早期的“吴径墓提梁壶”作一番比较。

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南郊中华门外马家山大定坊油坊桥,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根据同出土的墓志记载,为明嘉靖十二年( 1533 年)死葬南京的吴径墓,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有明确记年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其壶造型及工艺技法虽然还保留着某些早期紫砂陶的特点,但胎质较细腻,呈赤褐色,壶身表面出现深浅不同之色。壶的肩部位粘附上黑红色的釉滴,器表涩手有气孔。短颈用一块泥片加接。平底,无款式,肩上捏接提梁,提梁呈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后贴片。平盖,盖上有鸟芋形高钮。盖背面缀条形十字筋。流用“钻孔塞泥法”粘连。这件“提梁壶”形比较大,通高 17.7 公分,口径 7.7 公分,底径 7 公分,身围 19 公分,其用途用于煮水。

为便于比较,先就型器大小立一表率:

通高 口径 底径 腹径

吴径墓提梁壶 17.7公分 7.7公分 7公分 19公分(最大处)

如意钮提梁紫砂壶 19公分 8.5公分 11公分 20公分(最大处)

通过以上表率比较,可知《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型器明显大于“吴径墓提梁壶”。

从胎质看,“吴径墓提梁壶”近似缸胎,《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明显为紫砂陶土和日用陶土互相配制而成,较为细腻。

从工艺技法看,“吴径墓提梁壶”细部处理粗糙,《如意钮提梁紫砂壶》细部处理较为光洁。

“吴径墓提梁壶”肩部釉滴小而亮,只限于肩部一小块。《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整个壶身的一侧几乎没有粘上飞釉,且里外皆无釉滴。

“吴径墓提梁壶”型呈圆浑状,已由日用向艺术化进程转折。《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已呈壶器造型,已步入艺术化进程。

“吴径墓提梁壶”有盖,《如意钮提梁紫砂壶》同样有盖。

“吴径墓提梁壶”提梁把造型比较复杂,《如意钮提梁紫砂壶》提梁把造型较为简单。

余围片、加片,镶接裂痕,款式等等无大区别。

通过《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的比较,可以初步推断《如意钮提梁紫砂壶》与“吴径墓提梁壶”同为明代制品,但稍晚于“吴径墓提梁壶”。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