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习惯(三)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299次

蒙古族的咸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

喝热,早上,他们一边喝,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用的多为青砖或黑砖,煮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的技术性很强,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叶放迟了,或者加和奶的次序颠倒了,味就会出不来。而煮时间过长,又会丧失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侗族、瑶族的打油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款待客人。

做油,当地称之为打油。打油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通常有两种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二是刚从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叶入锅翻炒,当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配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汤,捞出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

最后是奉,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还不如说吃油更为贴切。吃油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土家族的擂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法,这就是喝擂

,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树采下的新鲜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结果(药)到病除。其实,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时,通常用的除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点。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的情趣。

白族的三道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款待。

制作三道时,每道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称之为"清苦之",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叶受热均匀,待罐内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水倾入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称之为"甜"。当客人喝完第一道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烤、煮,与此同时,还得在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称之为"回味"。其煮方法虽然相同,只是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时,一般是一边晃动盅,使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哈萨克族的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用的大碗。煮奶时,先将茯砖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