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外经济贸易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来源: 网络 |   查看: 30355次

【颁布日期】2002-08-26

【实施日期】2002-08-26

【有效性】有效

【全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外经济贸易重点专题规划的通知

渝府发[2002]第71号

2002年8月26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外经济贸易重点专题规划》(以下简称“十五”对外经济贸易规划)已经市政府审定,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五”对外经济贸易规划是我市“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十五”计划纲要关于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按各自职责,精心组织好“十五”对外经济贸易规划的实施。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对外经济贸易重点专题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

  二、“十五”期间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四、发展重点

  五、改革和发展的政策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以及国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无不给正在步入直辖新阶段的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多变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必须切实关注和正确分析我们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制定和实施好重庆对外经贸“十五”计划,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全市国民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本规划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外经贸部发布的《对外经济贸易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市对外经贸的实际编制而成,是指导重庆市“十五”对外经贸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重庆对外经贸取得了良好成绩。外贸进出口规模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实际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十五”外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九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2.93亿美元,比“八五”增长49.6%。其中:出口33.96亿美元,比“八五”增长22.38%;2000年,外贸出口9.9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本地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由“八五”末的40%提高到93.5%;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由“八五”末的18.6%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迅速,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2%;摩托车整车及配件出口由“八五”末的1514万美元提高到4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主要出口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初步形成,“九五”期末,重庆已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

  (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4亿美元,比“八五”增长23.1%,其中,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5.2亿美元,比“八五”增长26.7%。实际利用外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1家来渝落户,其中有21家在渝投资兴办了31家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和销售额逐年增长,从业人员已达10万人左右,已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5年来,全市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为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投资“软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九五”期间,特别是直辖以来,加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建设和规范化工作,颁布了《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优惠政策》、《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优惠政策补充规定》、《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新增优惠政策》、《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及6个配套文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的意见》,把“三个一百”工程作为吸收外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并启动推进;开展了落实“十个一批”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站式”办公服务;连续3年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简称“一会一节”),建立了渝港、渝澳经济促进会,促进了重庆的对外开放。

  (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主动“走出去”对外投资正在成为新的亮点。全市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额2.54亿美元,比“八五”增长23.4%,实现营业额2.3亿美元,比“八五”增长15%;期末在外劳务人数3675人,比“八五”期末增加121.7%。目前,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44个国家和地区;在境外投资办厂和设立办事机构39个;接受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13个,受援金额944万美元。

  (五)区县外经贸工作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全市对外经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五”期间,大力推进“大外经贸”战略,促进了区县外经贸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九五”期末,区县外贸出口额已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59.6%,区县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0.3%。尤其是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吸收外资4142万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资总额的16.95%,吸收外资的窗口作用日益发挥。

  (六)外经贸体制改革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九五”期间,我市“大外经贸”格局初步形成,已有375家企业取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28家企业获得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经营权;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生力军;积极探索外经贸属地化管理,调动区县发展外经贸的积极性,初步建立起新的外经贸管理体制;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机制正在形成,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启动。

  但是,也应看到,我市对外经贸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对外开放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大外经贸”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外向型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比重小,出口商品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利用外资方式不活、领域不宽、投资环境亟待改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偏小,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不多,外派劳务档次需要加快提升;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改革推进滞后,发展举步维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我市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也使外经贸对全市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十五”期间,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对外开放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十五”期间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两大历史机遇,对未来5年重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有利因素

  1.经济全球化为外经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新一轮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日益强大,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因此,加快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会为我市大力吸收外资带来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同外国跨国公司建立稳定的生产和服务关系,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带动我市企业生产、质量的提高。

  2.我国加入wto,为外经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加入wto,改善了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将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为全面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开放,由单方为主的对外开放转为中国与wto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我国可在wto确定的多边、稳定、无条件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原则下,享受wto成员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权利,有利于我国拓展进出口市场,拓宽吸收外资的空间,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将为我市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外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发展环境。国家已出台了一批财政、税收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特别是我市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对外国投资者的决策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将有利我市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规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沿海东部产业和企业的再次西进。

  4.国家不断深化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将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建立一个既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高效灵活的外经贸管理体制。国家和地方的外经贸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建立新型的外经贸调控体系等,将为我市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世界经济、政治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入世贸组织加速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为我市的弱势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我国加入wto将会对现行外经贸管理方式产生冲击。人们对加入wto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涉外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涉外政策的透明度、统一性还有待增强,涉外经济活动的宏观间接调控和监管能力亟待提高,调整的难度不容低估等,将会给我市对外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出口规模。初级产品及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价格走低,对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国际需求相对减少;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层出不穷,加大技术壁垒如绿色、环保、卫生、检疫等比重;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来自中国的轻纺等产品频繁动用反倾销与保障措施等手段,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将制约着我市扩大出口的发展。

  4.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市场对科技需求增大,对劳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电子信息、通讯网络等高科技项目增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型管理模式的运用日趋普遍;对外经企业的资质、业绩、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单纯土木建筑的小项目、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项目逐渐减少等,将越来越制约我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的扩大。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牢牢抓住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等历史机遇,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为突破口,以调整外贸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扩大出口规模为重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和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外经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我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我市对外经贸发展的发展目标是:根据我市建立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任务和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梯度推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迅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外贸发展高于全国外贸增长速度,增强外贸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建立对外经贸新体制。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不断深化外经贸改革,建立起统一稳定、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五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指标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境外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初步形成货物、技术、服务、资金、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格局,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高、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大、利用外资多、跨国公司和外国政府机构入驻多的开放型城市。具体目标是:

  ——2001年至2005年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到200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7亿美元。

  ——2001年至200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0亿美元,其中:直接吸收外商投资年均增长10%,2005年实到外商投资达到4亿美元。

  ——到2001年至2005年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年均增长15%,到2005年达5600万美元;新派劳务人员年均增长16%,2005年达到4100人。

  ——2001年至2005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递增15%左右,到2005年达到2亿美元,其中出口0.8亿美元,进口1.2亿美元。

  ——2001至2005年累计国际多双边援助资金到位力争达到5000万美元。

  ——2001年2005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逐步实现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发展重点

  (一)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保持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不断扩大货物进出口规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增强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加快调整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构筑出口增长新的支撑点,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外贸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巩固摩托车出口支柱地位;利用技术优势,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化工医药、轻纺及农产品出口,集约化开发冶金及矿产品出口。

  ——机电产品。加强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汽柴油机及零部件、仪器仪表、光学制品、通信及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巩固汽车、摩托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和知名品牌地位,把扩大出口与境外投资办厂结合起来。力争“十五”期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3%以上,机电产品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保持在50%以上。

  ——化工医药产品。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在保持和扩大现有优势的化学合成药物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中药产业化经营。力争2005年出口比重为15%。

  ——轻纺产品。轻工业产品出口要突出重点,创立名牌,扩大品牌产品出口规模;纺织行业应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努力发展我市有资源优势的蚕丝、苎麻、兔毛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2005年出口比重达到10%。

  ——农产品及加工品。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出口,把扩大农产品出口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重点把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重点发展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出口比重。力争2005年出口比重达到15%。

  ——冶金及矿产品。开发钢材、铝材、电解锰、碳酸锶、硅、铝钒土、棕刚玉等冶金及矿产品出口市场,发挥我市独有的资源优势,扩大市场份额,集约化开采、集团化经营,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2005年出口比重达到10%。

  2.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贯彻“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科技及产业优势,充分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力争到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0%。

  ——要按照“定产品、定企业、定市场、定目标、定时间”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出口,形成较大的技术及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规模。

  ——大力推进以重庆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为重点的我市四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信息快、人才多、机制活等有利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之逐步成为我市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基地和窗口。

  ——建成汽车电子、数字化家电、光电子产品、通信产品、自动化仪器产品、数控装备、光机电一体化新型医疗器械和软件(含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系统软件)等八大电子信息产品系列;扶持壮大以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工程药品和植物提取天然药物的深加工产品;烟气脱硫、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天然气汽车、环保控制检测仪表等环保设备的出口基地。

  ——加强出口企业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和环保认证工作,培育和建立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规避贸易技术壁垒;加快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品牌建设,推动我市已在境外注册的商品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周边市场,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树立贸易全球化观念,选择政局稳定、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和辐射周边市场的国家(地区)为出口中心市场,巩固我市产品在港澳台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的份额,努力开拓独联体、中西亚、东欧、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合理布局。

  ——港澳台市场。港澳台市场今后仍将是我市出口的重要市场,但随着我市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市将调整冻猪肉、服装、机电、化工医药等出口产品在该市场的份额,2005年出口比重保持在10%。

  ——日本、韩国市场。日本、韩国经济迅速复苏,需求增大,钢材、苎麻、农副产品等出口份额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18%。

  ——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各国经济与我市呈互补性,是我市对外投资的重点市场,近年我市出口增幅巨大。重点出口汽车、摩托车、中药材、氯丁橡胶、电池等。2005年出口比重达到15%。

  ——美国市场。美国市场广阔,我市聚乙烯醇、棕刚玉、铝钒土、维生素e、林可霉素、钛白粉、妥布霉素、轴承、瓷餐具、服装等产品销售良好。2005年出口比重达15%。

  ——欧盟市场。对我市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随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猪鬃、肝素纳、肠衣、望远镜、钢丝绳、电动工具等产品对其出口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20%。

  ——独联体及东欧市场。独联体及东欧地区各国特别是俄罗斯通过经济转型,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近年来出现经济复苏,对我市叶、罐头、皮鞋等产品有较大需求。2005年出口比重为5%。

  ——非洲及拉美市场。非洲及拉美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的主体,随着我市“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合作的发展,摩托车、瓷釉、绿、电池、化工医药产品对其出口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10%。

  ——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根据我市重点市场开拓目标,办好境外的贸易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鼓励我市企业到新兴市场建立贸易中心、批发和零售商店,设立贸易代表机构,建立维修服务、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网点;使其成为我市出口产品的直销基地;引导企业进入国际大批发商、连锁商的供货渠道,减少中转环节,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出口效益。

  4.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积极发展装配、加工为代表的深加工型加工贸易出口,逐步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比重,使其成为我市加入跨国公司生产链条和世界连锁贸易的有效方式。力争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

  ——发挥冶金、机电、纺织和化医四大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优势,在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形成新的加工贸易出口优势产品,力争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在15%左右。

  ——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加工贸易的各项鼓励政策,结合重庆加工能力强,但地处内陆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

  ——主动与跨国公司对接,争取更多的企业与产品进入跨国公司一体化生产的全球营销网络,成为其零配件加工基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掘出口加工区的潜力,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开发高效益”的总体要求搞好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引导加工贸易向出口加工区集中,实行封闭管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和促进区外国内配套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升级,使出口加工区尽快成为我市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基地。

  5.调整经营主体结构。充分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同时,鼓励已获权的各类企业努力扩大出口,壮大外贸经营队伍。2005年非国有企业出口份额超过60%。

  ——继续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的外贸经营格局,构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外贸经营主体。推进更多的市场主体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巩固和稳定专业外贸公司经营的同时,重点扶持大中型出口生产企业(包括企业集团、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科研院所)、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

  ——积极帮助各类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形成工贸结合的新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培育私营企业进出口大户,尽快使其成为新的进出口增长点和亮点。同时,要抓住加入wto和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机遇,积极探索组建中外合资的国际贸易公司。

  6.扩大高新技术装备进口,努力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比重。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工作。调整进口结构,鼓励企业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利用我国进口关税下调,降低进口成本的时机,支持进口我市急需的先进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档次。到2005年技术设备的进口比重达到40%。

  (二)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的基本思路:坚持扩大吸收外资规模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举,政策引导与优化环境并重,吸收国外资本与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并行的方针。突出吸收外资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提高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造改组为重点,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扩大出口为目标,培育两头在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领域,采用多种利用外资方式,努力使吸收外资成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

  1.拓宽外商投资领域

  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吸收外资的领域;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力度,实现工业吸收外资新的突破,加快农业吸收外资的步伐。

  ——大力鼓励外资投向生态开发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把农业作为我市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农业信息工程;建立良种、畜禽、果蔬、花卉、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开发优质柑桔、水产、奶类、薯类等品种;从事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销售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开发性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和城郊旅游观光农业。

  ——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都市发达经济圈”应按照我国加入wto多双边承诺,加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努力在金融保险、电信、商贸、旅游、交通运输、出版、卫生、教育、中介等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新的突破,增强我市市场化社会服务功能。

  ——引导外资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外商投向城乡快速交通,外环路、高速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建设;桥梁、隧道建设;环境保护设施、能源等项目建设;以及港口、码头的改造、扩建和新建项目。

  ——引导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产业感应度和前后关联度大的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两大支柱产业,食品、建筑建材、旅游等新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高起点地引进或合资合作建立若干个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大型光电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引导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和公司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嫁接”改造,促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鼓励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对外商有吸引力的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等国有企业与外资“嫁接”,或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尤其要重视大型国有企业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直接“嫁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导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战略收购或兼并,积极参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对已剥离不良资产的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国有企业,通过与外资“嫁接”,使企业走上新的振兴之路。

  2.开辟引进外资渠道

  根据国际资本对外流动以跨国并购为主和国内资本向西部流动新形势的变化,不断地疏通、拓宽吸引境内外资金的渠道。

  ——大力吸引欧美外资。大力吸引实力强、技术新、管理好、信誉高的欧美跨国公司、大财团、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吸引世界500强等著名跨国企业来渝投资合作,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地区总部和采购公司,高水平地合资合作开发项目,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大力吸引港、澳、台地区和东亚、东南亚资金,利用渝港、渝澳经济促进会的有效机制,加强双方高层和企业界的互访联系,积极引进港、澳、台地区和东亚、东南亚各国外商来渝投资开发建设。

  ——大力鼓励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来渝再投资,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西部进行战略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吸引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来渝合资合作,设立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加工型项目。

  ——鼓励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促成其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使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成为我市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

  ——利用官方、半官方、民间机构、国际经贸信息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引进外资。要利用外国政府、中国驻外机构、重庆在境外办事处和企业、外国驻华使领馆、重庆驻外地办事处、重庆籍境外人员、国际经贸互联网和报刊、电视,尝试委托境外中介、咨询机构代理招商、鼓励民间招商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外资,举办和参与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会,重点办好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

  3.创新吸收外资的投融资方式

  适应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融资活跃、重点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业转移的新特点,主动按照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大力创新吸收外资的投融资方式。

  ——鼓励境外投资者采用bot、abs、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新建项目。已建成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境外上市,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鼓励优秀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上市,实现以外引外,扩大融资规模。

  ——鼓励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外资收购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金融资产,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盘活存量、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联姻,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机制,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国有优势企业以出售股权、境外上市的方式与跨国公司对接;鼓励境外中小企业以并购、参股、控股、产权置换、转让经营权等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有条件的中方自然人作为中外合资、合作的投资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外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发行国际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在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市发行b股、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在美国上市发行n股,在世界其它金融市场上发行国际企业债券;积极探索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引入外资;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利用香港的中资窗口公司,借壳或买壳上市发行红筹股;利用香港创业板上市不设盈利要求等宽松条件,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广泛吸引外国资金。

  ——稳定、有效地提高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的中长期优惠利息贷款的使用效率。更多地争取日本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用于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产业项目和文教、卫生、扶贫等社会公益性项目。

  4.发挥北部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吸收外资的示范作用

  坚持“以工业为主,吸收外资为主,拓展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办区方针,强化招商引资的“龙头”地位,提高外向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使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吸收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

  ——以北部新区为重点,实施“一区多园”。建设和完善出口加工区、光电产业园区、长安福特汽车工业园区、软件园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区、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等,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外大跨国公司和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建设设施一流、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软硬环境双优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为重点,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各重点园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资本积聚和国外先进技术集中,积极培育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四大功能,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周边地区在信息、技术、加工配套方面的辐射作用,提高其产品的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市吸收外资的先行示范区。

  5.完善招商引资体系

  要逐步摆脱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建立以政府引导为方向,以企业运作为主体,以中介机构参与为媒介,多方协调、自我发展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市场化招商引资体系。

  ——加快建立全球招商网络。要认真分析国际资金流动的新特点,在国际资本输出的重点地区美国、日本、欧洲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地设立招商点,逐步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形成一个分工协作、布局合理、人员精干、反映灵敏的全球招商网络,进行驻外招商;派遣项目小分队到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多途径寻找国内外合适的专业招商中介机构和商会组织等进行委托招商;大力发展招商经纪人队伍,选择相关人员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等开展以商招商。

  ——健全国内重点地区招商网络。要在国际资本比较集中的地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及我市驻外省、市的办事机构,利用各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对所在地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办事处进行常年的联络和沟通,及时掌握其投资意向,开展上门招商。

  ——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引导一批强势名优企业,通过与外资合作,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实力;通过“强内”来“引外”,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大做强招商主体;大力引导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主动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实现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对外投资、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和劳务合作,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多双边援助,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融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成为全市对外开放重要载体和窗口。

  1.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以投资带动出口,发挥在机电、化工、医药、建材等方面的优势,将成熟的设备和技术向国外市场转移,以带动我市原材料、零配件以及劳务出口。

  ——对外投资地区。对外投资重点选择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突破贸易壁垒和降低投资成本;企业对外投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以东南亚、南亚、西亚、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为主,大力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向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

  ——对外投资领域。坚持贸易先行,产业跟进,工商联手、工贸结合,从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建立重庆出口商品物流中心,逐步走向对外投资;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加快我市优势产业和长线产品向国外转移,以汽车、摩托车为突破口,继之以机电、化工、医药、建材、轻纺、食品和成套设备等产品和技术全面跟进;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设备及零配件出口,不断扩大境外投资规模,使更多的重庆企业和“重庆造”产品走向海外。

  ——对外投资主体。构建多元化对外投资主体机制,在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要鼓励和推动私营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利用境外资源、占领境外市场、输出技术、设备和管理的跨国经营企业。

  ——对外投资形式。从“点”、“线”、“面”向“立体纵深”方向发展。即先期考察并设立境外贸易网“点”;待项目可行后则设立境外企业,组织生产线或设备出口,并带动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形成横跨两个市场的出口“线”;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建立营销和服务体系,形成产品市场“面”的扩大;目前,要以国家鼓励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为主,增强辐射周边市场能力,实施多元化经营,并带动我市劳务、技术及国内相关产业出口。

  2.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增加就业渠道,发挥承包工程对货物、技术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作用带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建立为外经企业提供承揽项目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其承揽项目的成功率。

  ——大力培育多元投资主体的外经企业集团,加快企业集团化建设,提高施工资质和实力,推进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增强承揽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创建我市对外承包项目的形象工程。

  ——积极探索我市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与国外大企业联合投标亚行、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投资项目的合作方式,为下一步联合投标总承包、总施工国外大项目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建立国际工程项目信息收集、分析、传播网络及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尽快获得国际承包工程信息。

  3.积极开展对外设计咨询。充分发挥我市设计咨询能力较强的优势,努力开展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实现与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联动互补,共同发展。

  ——建立以对外设计咨询企业为龙头的对外工程承包集团。尽快实现设计、咨询与施工的一体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和科技含量,以适应流行的“设计—建造—交钥匙”方式,提高在国际工程市场的中标能力,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

  ——要根据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需求,建立对外设计咨询企业承揽项目信用担保体系和市场开拓资金,增强设计咨询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挥科研机构、设计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开展设计咨询、施工监理、技术管理等承包方式,提高对外设计咨询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4.大力推进对外劳务合作。结合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现状,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优势,把对外劳务合作培育成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指导对外承包劳务合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选择地组织经营公司走出去,及时掌握海外承包劳务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海外承包劳务市场的准入条件,提高海外经营竞争能力。

  ——对外劳务的重点是中低级劳务。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中低级劳动力资源,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同时,要大力开拓国际中高级劳务市场,加强对国际中高级劳务市场需求信息的了解和跟踪,有计划地培训市场需要的中高级劳务人员,逐步提高机械操作、电子工程、项目管理、医生、护士等劳务比重。要把扩大对外劳务合作与移民、扶贫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紧密结合,把对外劳务合作的重点放在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同时,创造条件将重庆建成全国外派劳务的重要基地。

  ——对外劳务的重点市场。周边国家(地区)多系华人华侨聚居之地与我习俗相近,语言沟通相对容易,应当作为我市外派劳务人员的重要地区。同时要根据市场需要,抓好其他重点劳务市场的开拓。

  5.努力争取国际多双边援助。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实施的优惠政策,拓宽受援渠道和领域,将受援重点向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倾斜,争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有关机构对我市的无偿援助。

  ——主动寻求国际援助。要在交通设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持等项目上寻求国际援助,为我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口基金会的援助项目。对我市贫困地区实施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提高妇女经济地位而开展的“小额信贷社区发展项目”,通过国际民间组织的援助,开展扶贫开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促进我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利用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进修培训等形式的援助,为我市各类企业、大专院校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各类外国专家,提高我市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积极发展对外援助工作,主动帮助企业每年争取1—2个援外项目,指导和督促企业保质按期做好对外援助项目。

  (四)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抓住我国加入wto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的机遇,高起点规划我市服务贸易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大型企业集团,全面促进我市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1.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扩大服务进口大力促进金融、通信、邮电、教育、中介、旅游、运输、商贸等领域的发展,尤其应重点促进信息咨询、电信、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发展,要在引进中提高我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内外竞争力。

  ——金融领域。有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争取国家支持,在我市设立外资银行,合资外贸公司,旅行社和外资保险公司;我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引导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加强业务合作,把外资银行资金、管理、信息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优势与中资银行服务网点、客户网络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繁荣我市金融市场。

  ——通信、邮电领域。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电信、数据、电视的网络资源,加快重庆信息港的建设。对电信中的局部领域,可先以合资、合作经营方式对外开放;逐步放开电信经营业务,利用外资发展数据业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鼓励我市电信企业、高科技信息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投资增值电信业务;加快电信企业的联合、购并与重组步伐,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拓展我市邮政速递业务,建设邮政速递营销中心和快件监管中心,为完善物流提供配套服务。

  ——教育领域。努力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渠道,争取更多的外国专家、学者、教师来渝考察、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扩大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招收范围,委托中介机构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子女,为其开办短期汉语培训班或来华留学预备学校。加快建立国际学校进程,为在重庆地区工作的各类外籍人士解决好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中介服务领域。加大内联外引力度,引进并利用好国际、国内知名商展、广告、咨询、法律、会计等公司的声誉和客户网络,全面提升我市中介服务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我市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商贸流通、科技发展、产业更新相适应的中介服务贸易体系。

  ——旅游领域。引进国际知名旅游集团的先进管理方式,建设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旅游设施,提高我市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着力抓好以长江三峡、都市旅游和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旅游精品建设,充分挖掘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的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区。加强与海外大旅游集团、国际旅行社以及驻外机构的联系和交往,主动上门促销,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建立网上促销系统。

  ——运输领域。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拥有全球网络管理的大型物流业跨国公司,促使我市尽早构建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加强港口、铁路、公路和空港的建设,形成一个畅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网络系统,建设长江上游功能较完善的对外开放口岸和辐射西部地区的国际货物物流中心。

  ——商贸领域。引进国际上知名商贸跨国连锁公司来渝设立合资、合作的国际商贸公司、商业分销中心和大型连锁商场(店),改造嫁接现有的国有商贸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连锁经营、仓储式经营、物资配送等新型商业经营业态。

  2.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我市服务贸易出口要实现市场战略的重大转变,从过去零散地、自发地向海外出口,转向以产业和区域深度开发为重点的战略性突破,以适应我市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积极寻求优势服务行业扩大出口,坚持以进带出、进出结合,充分发挥我市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在出口市场布局上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个项目输出到产业转移”的深度开发。

  ——继续扩大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商业和货运等优势产业的出口,并注重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发展潜力较大行业的出口。

  ——服务业对外进行投资坚持分层渐次推进。重点实施我市商业和教育“走出去”战略。商业领域通过设立商业批发、零售分拨中心或连锁商场等方式,重点开拓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重点市场;教育领域应鼓励并支持我市专家、学者、教师出国考察、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

  ——服务贸易扩大出口,除向国外服务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应积极探索采取合资合作、股权拍卖、战略联盟、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推进我市服务贸易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3.合理规划服务贸易重点发展区域,大力促进我市服务贸易的发展

  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立足高起点地吸引外资,形成两个重点,以点带面,服务我市西部大开发“一城两翼”(即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全面促进我市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以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和渝北区为重点,积极、有序地推进金融、旅游、保险、电讯、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和科技教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房地产业、餐饮业、都市旅游业、娱乐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结合重庆的信息港建设,形成西部的金融贸易中心、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集散中心、会展中心,使重庆成为外部资源进入我国西部的桥头堡。

  ——以江北国际机场、九龙坡港区为重点,扩大航空和长江“黄金水道”运输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渝北区和九龙坡区作为国际空港、长江上游最大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4.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大型企业集团

  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步伐,逐步组建在主要服务出口行业中的大型企业集团,给予其应有的经营自主权,使企业在国有资产存量的划拨、委托管理和兼并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要以实施名牌战略为重要基础。我市已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商标和名牌企业,以这些知名企业和商标为龙头,组建服务贸易大型企业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外业务。同时,着手重点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服务贸易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开办海外服务企业。

  ——重点培育国际货运代理运输、商业贸易、外派劳务合作中介、技术服务贸易、国际国内展览、广告宣传类等服务贸易企业集团,为其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以促进起我市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五、改革和发展的政策

  “十五”期间,我市制定和实施对外经贸的政策与措施的基本要求是:围绕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统一稳定、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法制体系和政策支持、促进体系,以加快重庆对外经贸的持续、快速地发展。

  (一)完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

  1.加强对外经贸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外经贸工作,把外经贸工作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外经贸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2.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健全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查研究、发展预测、制定规划、政策协调和环境整治上,强化对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的预警分析,逐步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3.建立和完善货物和服务贸易的管理制度。按照wto承诺,加快放开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外经贸经营权限制,逐步实现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建立进口监管和工作重点由单纯注重管理配额进口商品向监控所有进口商品的转变。

  4.建立全市对外经贸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和完善全市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贸易和国际援助等领导、协调机构,建立联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调行动,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发挥关贸、税贸、银贸、汇贸、检贸、工贸、农贸、港贸、科贸等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全市合力,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5.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根据国有外贸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采取剥离有效资产、债转股、租赁、托管、拍卖、兼并、破产等方式,积极推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外资投向国有外贸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嫁接改造”,吸引东部沿海优势企业控股、参股改造国有外贸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多元投资主体的外经贸企业集团,提高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健全对外经贸法制体系

  1.做好涉外经济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按照wto规则,大力做好涉外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市级各部门和各区县的规范性政策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的进行修改,对留有空白的加以完善;加强建立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地方性相关立法工作。

  2.修改和完善鼓励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按照wto承诺的国民待遇原则,适时修订鼓励外商投资的地方性法规,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局面。

  3.建立外经贸争端预警机制。引导企业研究和掌握wto基本规则和主要协议条款,加强对贸易技术壁垒的研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咨询服务;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市外经贸企业的合法利益,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涉外经济的管理执法和监督检查。要加强涉外经济管理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纠正和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减少对外资企业的干扰,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完善高效和法制化的外商投诉受理与处理机制,切实落实投资环境建设责任制,避免和减少行政纠纷和贸易争端。

  (三)加强对外经贸政策支持

  1.积极有效地利用“重庆市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用于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业加工品等重点产品扩大出口;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国际贸易博览会、展览会、国际标准认证以及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的各种活动。

  2.继续贯彻出口退税政策和机电产品出口项目技术改造贴息等政策。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加快退税进度;用好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项目技术改造贴息贷款和进出口银行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套设备出口项目的出口信贷政策;完善封闭贷款和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办法,开展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境外加工贸易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拓展加工贸易业务。

  3.争取银行支持,落实外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资金。切实解决外经企业承揽项目信用担保、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授信额度等。

  4.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鼓励政策。遵循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原则,按照国际惯例,落实国家对设在西部地区鼓励类产品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征收和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尽可能支持在土地、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重庆以更优惠的鼓励政策;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好国有资产评估出让、产权界定、企业职工安置等制约跨国公司并购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透明、可操作的并购政策,积极地吸引外国投资者。

  (四)建立对外经贸促进体系

  1.健全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以行业协会、商会为主体的外经贸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涉外经济的会计、法律、审计、仲裁、评估、咨询、学会等服务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以大类商品划分的进出口商会组织,发挥其为外经贸企业和外国投资者的指导协调、约束自律和咨询服务的功能,维护外经贸经营秩序,规范竞争行为,使其成为政府间接调控涉外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2.建立对外经贸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推行电子商务。建立并完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间高效便捷的沟通、反馈机制,完善外经贸政策发布和咨询制度,提高外经贸管理部门的政策透明度、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引导企业或行业协会在国外重点地区建立我市驻外商贸中心,搜集国际经贸形势,市场商情、市场预测的信息及有关数据资料,建立定期发布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增强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和提高竞争的能力;逐步实现订单网上交易;建立外派劳务信息网络和交易管理平台,逐步促进对外经贸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3.办好“一会一节”。努力提高“一会一节”的水平、档次和规模,办出特色和成效,加快场馆建设,按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其国家级区域性节会的作用;按照国际会展业发展方向和地方产业特色,在功能设置、产品和项目推介、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4.健全和完善北部新区管理体制,加快实施出口加工区规范化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分园运作”的要求,强化内部责任制,加快北部新区建设。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促进开发区在吸收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抓好“出口加工区”的营运工作,以优惠便利的政策,鼓励发展区内加工,实行更加便捷规范的保税监管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

  5.抓好“三个一百”工程。做好联系100个重要外国客商,跟踪落实100个重点在谈外商投资项目,办好100个现有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明确责任、形成制度、以点带面,发挥好示范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渝投资。

  6.加大重庆对外宣传的力度。要着力塑造和整体包装重庆城市的对外形象,运用多种宣传媒介和舆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向中外客商宣传、推介、展示悠久的巴渝历史、深厚的抗战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科技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投资环境等,使中外客商了解重庆、关注重庆、投资重庆,扩大重庆作为西部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重庆成为西部吸收外资的桥头堡。

  7.大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结合中国加入wto,从宏观上建立起按市场经济运作的招商引资管理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后续管理和信息指导,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在微观上建立起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外资企业管理制度;坚持“重商、亲商、安商”的政策,推行项目跟踪责任制、企业定期走访制、重大事项协调制、政策信息反馈制等,及时为外资企业排扰解难;大力营造和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市容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投资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

  8.加强涉外经济的人才培养。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培养大批懂外经贸业务、熟悉wto规则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涉外经济人才的培训,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要通过年度的外经贸工作报告和外经贸发展计划,加以实施,最终实现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目标。要加强计划的预警监测和跟踪督查,并在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外经贸发展目标,定期报告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广泛进行宣传,让广大干部和有关部门了解计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加以贯彻执行。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