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浅析我国主要的茶叶审评方法

来源: 网络 |   查看: 21998次

叶感官审评因其准确、全面、迅捷的优点,一直被视为是检验叶品质的基本方法。虽然今天的理化检验已有较大发展,但还不能全面反映与级别、品质间的线性关系,且某些项目尚无法做到全面推广,同时,叶作为饮料,最终是由人消费,而目前还没有仪器能够取代人的感官反应,因此,感官评在世界范围被认可为评定品质优劣和等级高级的唯一方法。

各国间进行感官评虽然在操作环节上不尽一致,但内容一般均包含形、色、香、味和叶底(渣)等内容,其彼此间存在相互影响,但重要的是代表了叶品质的不同方面,分别体现了叶品质的主要特征,但每一项内容均不能单独地反映出叶体品质。

使不同的评人员驿评术语和给定的分数有一定或接近的观点,前提是要有一个一致的学习和经验获取过程。感官审评作为一种人为的主观行为,正是因为其过程中已逐渐建立了一种统一的标准动作模式,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再现性。这种模式贯穿于器具设施,也体现在评的方法中。

在我国叶界,普遍使用的感官评方法,依据审评内容可分为五项评法和八因子评法两种。

一、五项评

五项评法是我国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经干、湿评后得出结论。在每一项审评内容中,均包含诸多审评因素:如外形需评定嫩度、形态、整碎、净度等,汤色需评颜色、亮度和清浊度,香气包括香型、高低、纯异和持久性;滋味评定因素有纯异、浓淡、醉涩、厚弱、甘苦及鲜爽感等;叶底需评嫩度、色泽、匀度等每个因素的不同表现,均有专用的评术语予以表达。

五项评法要求审评人员视、嗅、味觉器官并用,外形成内质审评兼重。在运用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多只审评时,工作强度难度较大,因此不仅需要评人员训练有素,审评中也形成侧重和主次之分,即不同项目间和同一项目不同因素间,重点把握对品质影响大和对品质表现起主要作用的项目(因素),并考虑相互的影响,作出综合评定。

五项评法的计分,一般是依据不同类的饮用价值体现,通过划分不同的审评项目品质(评分)系数,进行加权计分。就单个项目品质系数比较而言,外形所占比值最大,但小于内质各项比值之和。采用加权计分,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品质侧重,也保障了综合评定的准确性,排除了各个审评项目单独计分的弊端。

五项评法主要运用在农业系统的叶质量检验和品质评比中,在科研机构中也多有针对性地运用。

二、八因子评

自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叶生产一直实行计划调拨制,限于当时专业评队伍的规模及各方利益,虽然产销双方的加工、交接验收等均有统一的标准样,但在实际的检评过程中,由于加工的叶与标准样品质上必然存在的起伏,势必对叶品质形成不同的意见,进而引发争议。为消除产销双方不断出现的争议,以维护正常的生产,并利于管理,有关的主管部门经协商后于六十年代起在商业系统尤其是在外贸系统中推出八因子评法,用以评定叶品质。

最初的八因子评法,审评内容由外形的条索(或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及内质的香气、滋味、叶底色泽和嫩度构成,以后又修改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从八因子评的规定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外形审评项目具体化,分列为四个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视汤色为附带因子,认为无损于叶品质最终评定准确性而予以取消。

同时,为执行评计价,规定采用标准样对照百分制或百分制或五级划分制计分且各因子单独计分;干评、湿评因子得分各占50%等。

八因子评法的使用目的,是期望通过采用一些易掌握和运用的技能,并指定审评易区分出差别的因素,从而得出叶品质结论。在运用的感官技能中,侧重于以视觉进行判断和比较,对依靠嗅觉和味觉判断的因子要求相对不高,计分时给予的比值较低。这正是八因子评法的制订依据:选择简单、可比性强的因素,以利统一观点。在实行计划调拨的生产体制下,采用八因子评法对减少争议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八因子评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因素的指定存在局限性。由于仅划分了外形的四个因子,而香气、滋味等项目所含诸因子却并没有列出,就出现审评时既有具体因子、又有分类项目的情况,既造成概念的合混模糊,同时也无法涵盖叶的整体品质特征。

2、各因子单独计分,分割了品质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由于各因子相互平行,造成某些对总体品质有特殊影响作用的因素被赋予的重视度不够,易被忽视。最明的一例,就是同级新、陈的比较,实际上在四个外形因子中可能仅有色泽一项不同,由此,也缩小了品质的差距甚至可能把“质”的差别,缩小到“量”的程度。

3、外形计分比例过大。八因子评法主要运用于外贸叶的各级交接验收中,通过样与实物标准样相对照而确定品质。因实物标准样的运用主要在于外形规格上,内质审评若不参考文字标准就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此外,外形的四个因子可比性十分明显,易得出结论,而香气、滋味的比较存在一定难度,故采用外形内质分别计分,相加总分即成品质总分的办法。这一点恰好忽视了叶作为饮料,最终的消费体现是在香气和滋味上。因此在具体的审评中,常常是只要外形合格,内质正常,就获得品质的认可。正是这一“内质正常”,客观上降低了对叶主要品质的要求,也影响了对叶准确的综合评价。

4、降低了对评人员的技术要求。由于八因子评法操作相对简单,容易为生产和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掌握。但因忽视对评的技术要求,至使一些评员满于现状,不作深入的业务钻研,也失去对产制技术优劣原因的了解和分析兴趣,甚至还由于部分人的发挥,出现了毛验收只须干评条索和香气,湿看叶底色泽即可确定品质的观点,这些论点固然可能是根据多年工作体会而得出的,且与叶品质确有联系,但这并不能表明反映的就是客观实际。

感官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叶品质的评判,进而对叶生产过程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八因子评法对减少评争议起到过作用,但误导了评方向,也因此对我国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一后果已经显露,尤以普通大宗的品质滑坡表现最明显。

三、五项评法是叶审评发展的必然

在目前我国评界中,不同内容的审评方法仍并存使用,这势必会造成一些混乱,因此统一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叶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放开。在叶贸易中,各方大多采取以质主化价,协商确定的方式进行交易,许多计划调拨制时期制订的标准及标准样已不被执行。叶的品质已直接与价格挂钩,“一分钱一分货”。因此,对审评的要求也不再仅是合格和正常了。

当前的叶市场已属买方市场,在近年产销疲软的情况下,名优的产量和效益却始终处于稳定的增长中,许多产区已将其作为生产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名优的价格高于普通大宗,品质也就要求高而全面,形、色、香、味任一项的欠缺均会有不良的影响,质量也不再仅是外形表现(但仍强调),对香气、滋味乃至汤色的认识和重视均已加强。运用加权的五项评法审评,获得的结果既具综合性,又是客观的。

五项评法也是与国外叶审评方法最接近一种,运用五项评法也有利于国际的接轨和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