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普洱茶的发祥地——西双版纳

来源: 网络 |   查看: 23052次

为国饮”,盛世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叶消费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普洱以其独特的保健养生功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推崇,成为饮料消费市场的新时尚,正风靡世界。普洱故乡西双版纳迎来了加快提升叶产业、重振普洱辉煌的春天。

西双版纳是世界公认的树原产地、普洱发祥地和马古道的源头,植、用、贸的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祖,称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蕃之用普,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记》)。可见,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勐海县南糯山900岁的栽培型“王树”、巴达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型“树王”,以及遍布全州的古园,便是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清.稽璜1799年)道:“普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革登山有王树,较六山独大,本武候遗种,至今夷民祀之。倚邦、蛮砖味较胜”。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莽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和景洪勐宋的江外六大山,汇成了西双版纳十二大古山,年产干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山的头春被列为“贡”,分为“八色贡”,颇受清朝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宠爱,更使普洱和“古六大山”芳名远播。清光绪年间,倚邦的金瓜贡、易武同庆号、同兴号等庄特制的进贡“七子饼”(又称易武元宝),至今还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叶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山”青石板马古道上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兴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普洱堪称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具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历经千年,传承不息。

千百年来,世居在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13个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种、饮、贸活动中,各民族的制工艺、饮习俗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文化,沿袭至今。各族人民视为“上通天神,下接地鬼”和涉及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灵性之物,涉及到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各民族在长期的饮用叶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食、饮、用习俗,如:傣族的“竹筒”、“喃咪”,哈尼族的“土锅”、“火燎”,布朗族的“腌酸”、“青竹”,基诺族的“凉拌”、“包烧”,拉祜族的“烤罐”、“瓦盏”,彝族的“烤罐”、“姜桂”、“泡饭”等等。这些都是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饮、食叶的传统习俗,其中的“火燎”、“凉拌”、“腌酸”等习俗便是原始、古朴的食习俗的遗留。

叶是西双版纳州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传统支柱产业,山区农民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全州36个乡镇均有叶分布。这里位居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山多坝少,属亚热带气候环境,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湿适宜,植被丰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极宜云南大叶种生长,具有发展叶生产所必须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所必须的生态环境。我州区生产的大叶种叶具有萌芽早、芽叶肥壮、叶质柔软、采摘期长的特点,叶中的水浸出物、多芬类、儿素含量均高于国内省内同类和其它类品种,是加工生产普洱、绿、红的优质原料。2004年,我州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古树古园资源普查,州古树古园分布区域达13万多亩,百年以上古园共82234亩,有7个品种,是迄今已知的全国古树资源分布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古区。

西双版纳州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不断培育提升、壮大。自2006年以来,州委、州政府抓住世界叶生产和消费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普洱成为叶消费新时尚的商机,趁势而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提升壮大西双版纳州叶产业发展的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优势,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着力打造西双版纳普洱品牌,实现全州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将我州建成科技研发、制作加工、国际贸易、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普洱产业大州和强州。制定和实施了《加快提升叶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是:加大叶科技推广、加快优质叶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叶产业科研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叶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扶优扶强、助大帮小,州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重点用于良种推广、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等;实施“1+10”品牌打造计划,即以“大益牌”为领头,重点扶持10家年产1000吨以上实力强、上水平的龙头企业,集中打造成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企业群,提升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扶持帮助“老字号”庄、传统品牌小企业改造提高;扎实高效地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制度,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整合资源、扩大宣传营销,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推进了全州业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产品畅销国内外叶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叶产业面积不断增加,农收入大幅增加、企业效益明显增加、财政税收显著增强。

2008、2009两年,面对2007年普洱炒作风波引发的市场震荡、持续低迷,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和干旱对产业的影响等重重困难,在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干部群众和各类企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逆势而上,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为中国普洱研发中心、中国最优的普洱生产基地和普洱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推进叶产业的科学发展,坚定地实施叶产业提升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及国际化的要求,全力打造西双版纳普洱品牌,加强宣传营销,推介“绿色、健康的普洱生活方式”理念,全面推进叶产业提升。

三年来,我州连续实施了万名农培训计划,农种植管理和初加工的技能明显提高;以有机园、绿色食品园为重点的优质叶原料基地建设长足发展,新通过了一批有机园的认证,勐海厂国家级勐海普洱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西双版纳州地综合利用研究通过了验收;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强化普洱产品质量监管,下大力整治普洱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勐海厂散生产线、袋泡生产项目,大渡岗厂ctc红生产线、年产1000吨微波杀青自动化生产线先后建成投产,云有限公司功夫红研发取得成果,初步形成了以普洱为主,绿、红、快销品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与上海交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深入开展了“州校合作”、“州校合作”,深入进行“普洱标准与保健功效课题”等研究,揭开普洱的保健之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推广“生态、绿色、健康的普洱生活方式”提供了科技支撑;2011年2月召开的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西双版纳州古树资源保护条列》,使古树资源保护工作走上了依法保护的轨道,我州还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古树资源建档工作;州政府办与云南金天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云南易武“山人家”作为中国文化和云南唯一参展项目入选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云南祥云小屋“山人家”获得了第29届奥林匹克会组织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的“最受欢迎奖”;2010年4月,在易武举办了“西双版纳六大古山斗大会”,在勐海县进行了第二届勐海王节;坚持办好《中国普洱网》、《西双版纳报〈普洱专刊〉》,加强与《云南日报》、《云南网》、《文汇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云杂志》《云南普洱"春夏秋冬》等各种媒体的沟通、交流,扩大产业、文化的宣传,提高了我州普洱的美誉度、知名度。

州市县政府和各叶企业全力打造品牌普洱,坚持实施了一系列叶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使叶的种植管理、叶初制、精制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产品质量跃上了一个新水平。我州的普洱、绿、红等品牌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我州的普洱品牌享誉海内外,“大益牌”保持普洱的第一品牌地位,“七彩云南”、“兴海”、“云南同庆号”、“福海”、“陈升”、“云”、“八角亭”、“大渡岗”、“易武正山”、“山人家”、““朗河”、“昌泰”、“皇贡”等一批普洱品牌,成为中国和云南驰名商标、著名产品,我州普洱畅销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东欧等国内国际市场。受国家外交部委托,“云南同庆号”公司先后特制了6批馈赠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元首和领导人的“云南同庆号国礼”,再现了我州出品“国礼”的至高荣誉。我州的“大益”成为第16届亚运会产品供应商,“七彩云南”普洱成功申报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方式,积极组织、动员企业参加了广东、云南、四川、湖北、重庆、深圳、大连、青岛、西双版纳、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内外有关交易会、博会,以普洱为主的西双版纳产业正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前行。

2010,全州叶种植面积增加到72万亩(含古园82300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19万亩,有机园认证面积达万亩,绿色食品园认证面积达万亩,完成无公害认证面积12万亩;全州拥有精制厂250多户,其中188家企业获得“QS”行政许可,成为了全国普洱的最大最集中的生产基地地位;干毛总产量2.46万吨,产精制2.03吨,其中普洱1.6万吨,全州叶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产业税收9200多万元,30多万农人均来自业的纯收入保持千元以上,我州12大古山的农人均叶纯收入达2千元以上,易武镇易武、麻黑村,格郎和乡南糯山等古村寨农人均叶纯收入3500千元以上,布朗山老班章村农人均叶纯收入达万元,叶成为了古山人民的最大的“摇钱树”,全州叶产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