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古代茶叶的加工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647次

叶的品类,犹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样,是反映和推断过去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指示性信据。不论古代何时,只要知道那时有哪种 或哪些类,即使没有其他文字记述,我们也能大致推测出当时叶制作和技术的若干情况。所以,有关古代类资料的发掘、整理,对于研究我国业特别是叶加工制造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钩沉、补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史资料中对上古事、类记述的缺乏和语焉不详的原因,所以,我们对我国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是一片模糊,几乎无人触动。为了促进对我国制类历史的研究,本文冀图就目前流传的对我国类发展的若干看法,结合笔者的粗浅研究,发表一点一孔之见,以期能引起业界、农史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对拙文的补正。

(一)饼并不是我国最早的

我国业起源于史前巴蜀。据考证,自秦人取蜀以后,的饮用 和栽培,才在全国逐步传播开来。可能正是这一原因,所以我国的 发现利用虽早,但记述很迟,有关制类的记述更迟。据查,在我国现存的史籍中,关于类的最早记载,初见于三国 《广雅》。其载:“荆巴间采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芼之。”①这条记载,本 身讲得十分清楚:时间,由成书年代指明,系三国后期;地点,文中讲定,只是荆巴;内容,主要反映上述时间、地点所风尚的一种饼饮用方法。但是,或许因为这是我国类的第一条记载,后来有人就误以为这也即我国最早的类了。如谢肇在《五杂俎》中就称:“古人造,多舂令细末而蒸之……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②也就是说,古人制造的叶,都是舂细蒸压的饼或团;现在这样经过揉 捻烘制的叶。则起始于明朝。简单来分,就是以明朝为线,明以前生产的是团或饼,明以后生产的主要是散。这种我国类发展的“二阶段说”,由明清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在近出的有些文章中,也引之为不易之论。

把饼说成是我国明朝以前的最早类,这显然是不对的。《广雅》所记,的确是我国文献中早见的一种类,但是,最早的类记 载,不等于就是最早的类。另外,就具体内容来说,《广雅》的记载,讲的只是三国时荆巴所流行的一种类和这种类的饮法,没有表明是唯一的类,更不包括三国以前和荆巴以外的叶制造情况。因此,由《广雅》这条史料提出饼是我国最早类的说法,实在是不符逻辑也不能成立的。

再从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饼也不是和不应是我国最早的类。因为,的加工制造,和其他生产技术一样,也经历有 一个从无到有、由原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饼属于紧压类,其蒸、舂、压、焙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本身,就说明它并不是原始类, 当然就更谈不上是什么最早的类了。我国史籍和民族学有关材料所揭示的类发生和最初发展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叶的制造,颖脱 于对的加工。但是,叶的加工,并不是和叶的饮用伴生的,而是在叶饮用的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如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杨华这里记述的虽是两晋、南北朝时江南某些地区最初饮时的情况,但其中多少也反映了人类发明和最早饮时的某些规律。如文中说的 “吴人采其叶煮”,即反映人类开始饮或未谙的加工以前,其饮用的叶,采用的只能是野生树鲜叶。这一点,我们从鄂伦春人的 生活中,也能得到某种证明。鄂伦春人居住在我国东北的高纬度地带,那里是没有树资源分布的,但他们也有一种饮“”的习惯。不过,他们饮用的不是叶,而是野生的“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他们饮用这些叶子,就是全然不经加工的鲜叶。所以,由此来推,我们古代巴人开始饮用叶时,大致也是不懂得加工的。随着饮用树鲜叶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嗜好,人们在经常的饮用中发现和为了克服树鲜叶的青苦气味,于是产生了对的简单加工。如我国云南傣族、佤族今天所保留的“烧”习俗,或许就是远古的原始加工的一种遗俗。傣族、佤族的所谓“烧”,也即把树上采摘的一芽五六叶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烧烤到叶色焦黄,然后再投入壶中煎饮。烧这种原始加工,其发明并不须要人们作什么特意的创造,而完全是原始生活常识内的事情和有现成经验可循的。如所共知,早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阶段,人们就有了熟食的习惯。而且他们懂得,把一些兽肉和块根放在火上烤食,不但能够减轻腥膻和土气,并且有助于提高这些食物香味。为了降低叶的苦涩和青气,当时人们知道和习惯的处理方法,当然也就是烧烤。

所以,一般认为,现在我们某些兄弟民族所保存的“烧”习俗,很可能就是原始时期所采用的一种最早的叶加工方法。

“烧”是现摘、现烧、现饮的一种加工方法,它加工的叶,不参加贮存。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它不带生产的性质,也就不构 成类。但是,尽管这样,烧作为制类出现之前的最早加工,以及由它后来衍生出来的杀青工艺,其在制类发展史上,还是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叶生产和类,是伴随着叶的储备一起产生的。叶的收贮备用,从知识和技术上说,也是原始时就 有成熟的经验可循的。因为在原始采集特别在前农业阶段,人们所掌握的植物知识,就达到了使自己的采集成为一种有规则的贮备活动。也以鄂伦春人的采集为例,他们的采集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如他们在春夏多采集植物的嫩芽、枝叶,夏天则采集枝叶和花,秋后便专门采集植物的果实和挖掘块根、块茎①。鄂伦春人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游猎经济,采集大多是妇女和孩子的事情,但他们也已有贮存采集食物的习惯。如他们在深山老林游猎时,往往在山野和树上构有“简易仓库”,将吃剩的兽肉和野菜曝晒或风干为“肉干、菜干”,存放在“仓库”中以备回程时取食。所以,从这一史实来看,居住在我国南方嗜的原始民族或部落,只要他们生活中出现了储备叶的需要,他们的采集知识和收藏食物的经验,是不难使他们由的简单加工转变为贮藏加工的。

叶的最早收贮方法,和由这种方法生产的最早类,很可能就是利用日晒致干的“干”。因为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 的实践,也是古人干藏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以民族学材料为例,如我国贵州苗族过去采集的食品,有些即“经过晒干后收藏”的。如他们采集蕨类和野百合的根茎,就是把挖到的块根、块茎,先洗净放在木槽和木臼中舂烂,然后放到水里浸漂,滤去渣滓,最后再把沉淀的淀粉晒干收贮。曝晒收贮,不只是低纬度居民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就是在生活在阳光微弱的高寒地带的原始民族,如爱斯基摩人,他们收贮的鱼干,基本上也就沿用晒干的办法,所以,现在我们不敢说原始收贮的叶都是晒干的,但至少可以说晒是原始叶生产的一种主要和最早方法。

原始晒制的干,是我国最早产生的类之一。但挑剔地说,它还只是一种简单加工的而不是制造的类。因为它除了翻晒以外,不 分也分不出其他工艺。所以,最初的叶制造,是从复合不同的原始加工方法开始的。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烧”这种“杀青”工艺的原形,把它和晒这二种原始加工方法结合起来,即将鲜叶先在火上略烧一下,然后再把它摊晒致干,那么,就正式形成了“晒青”的制造工艺。用烧烤杀青或日晒致干,一是比较费事,二来受到天时的限制,后来随着对的大量需要,人们在原始晒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明了锅炒、甑蒸和烘焙等专门的叶杀青、干燥方法,这样也就产生 了蒸青、炒青、烘青等一类制工艺和类;从而也形成在饼出现之前,先有一个多种原始散并存的发展阶段。

关于在饼之前,先有一段多种原始散并存的阶段的结论,这我们从唐朝民族志的有关材料中,也能得到某些说明。如《蛮书》载 :“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①这里讲到的“蒙舍”人,是当时居住在云南的一种少数民族。所谓“散收,无采造法”,也即是指与饼相较而言的散

现在再回头讲一下饼。过去有人据《广雅》“荆巴间采作饼 ”,称“饼出现于三国和晋”。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众所周知, 我国业起源于古代巴蜀,湖北、湖南的饮用和生产,是由巴蜀下传而来的;关于饼的起源,当然也在巴蜀。三国的时间不长,既然三国时今湖北和湖南与四川东部一样,饼已流行为大家风尚的一种主要类,反映其创始和在巴蜀传播的历史,至少应当是汉以前的事情。

我们说饼产生于秦汉以前,这从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说,也不超出历史的允许。如果说叶的原始加工是原始人类食品加工成 法的沿用,那么,饼的制作,同样脱源于食饼蒸制的经验。我国各地出土的史前和先秦的陶甑很多,甑自然主要用于蒸饼或蒸馍的。从民族学来看,饼食的历史还应早于甑釜的出现。如云南独龙族、纳西族过去烙饼,即利用一种圆盘形的石板架在火塘上烘烤的。至于鄂伦春人就更简单了,他们出猎时将面粉拍制成饼后,放在热灰中烤熟就 吃。所以,从人类饼食的悠远历史来看,我国古人在秦汉以前把叶仿制成饼,这在经验和技术上,也是不怎么困难的。因此,笔者毫无疑义地认为,饼大致是秦汉以前在原始散的工艺基础上,仿效饼食制作的某些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类。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