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中国现代茶圣之张天福

来源: 网络 |   查看: 22467次

张天福,学家、制和审评专家。长期从事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叶专业人才、创制制机械,提高乌龙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文化的倡导。

中学毕业后,张天福面临上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作为名医世家的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想到祖国农业落后,人民缺衣少吃,又看到家乡——福建三大特产之一的叶衰败不堪,就和几个同学决心报考农业学校,为振兴祖国的农业出力。张天福于1929年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旋即于1930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2年毕业时,张天福获农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归故里,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任任升生物系助教。他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叶资料。1934年6月,张天福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叶生产情况。1935年8月,张天福到福安县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安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1939年,因抗日战争学校与场分别内迁连城和崇安(现武夷山市)。1940——1942年,张天福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厂,任厂长兼苏皖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1942——1946年,他回到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1949年,张天福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叶试验场场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福先在崇安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崇安厂厂长,后调中国叶公司任技术科长,1952年调任福建省农业厅叶改进处、特产处任叶科长、副处长,享受教授级待遇。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 。退休后的1982年,张天福受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任技术顾问,主持省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他先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1990年后,张天福虽年届八旬,但仍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参加优质评比、王赛等事活动,为推动叶发展,不懈努力。

创办福建省第一所校和第一业改良场

立志献身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业资料,编写树栽培、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校和业改良场。

1935年8月,经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厅和建设厅支持,在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分别创办“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只设科,1937年扩建高中部,设农两科,改称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业改良场“,张天福任校长兼场长。从此,福建有了现代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学校的老师既是教师又是场的科研人员;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实习、劳动的基地。场校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和改进技术相辅而行。业科教相结合,至今仍不失为办好教育的一条好经验。

场、校开办初期,张天福广集人才,如庄晚芳教授、李联标研究员等人都是当时被邀参加科研、教学的骨干,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养出福建省第一批业专业人才。像当今台湾大学教授、原台湾叶改良场场长吴振铎教授就是其中一个。

场开创伊始,张天福有感于制工艺的落后和制工人劳动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于1936年从日本引进萎调机、揉捻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制造红的机械设备,使福建制业由人工制过度到机械制

1940年,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国叶公司联合在崇安创办“福建示范厂”,任命张天福为厂长、负责筹建工作。经过艰辛努力,开辟园200多公顷,建机械初精制等工场,并开展叶品种、栽培采制等试验研究和区调查及技术推广工作、统辖全省业各分厂和制所,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由于各方面基础较好、条件优越,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改办所属的全国第一个叶研究所。在筹建“福建示范厂”过程中,张天福仍部忘业教育。1941年,他利用示范厂的设备和人才,建立“崇安县立初级业学校”,由他兼任校长,培养业人才。可惜,1942年随示范厂的改办而停办。

为福建省业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942—1946年,张天福又一次应聘到福建协和大学任教,他仍利用教学机会,积极收集叶资料,编写教材,搞好业教学工作。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国叶研究所,成立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崇安叶试验场,继续从事业科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张天福调到福州,先后在中福建省公司和省农厅工作,他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叶收购、生产、科研等工作,积极培训叶收购、生产和科研人员,建立机械制厂,设置叶收购网点,制定合理的收购样价和评计价的方法,指导类改制(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外销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绿改为红),筹建全省2个地区叶指导所、16个县叶指导站和2个叶试验场的机构设置、人才配备,促进全省叶产销由混乱逐步走向由序发展。1953年,他改进由 他早年设计的“九一八”揉机为“五三式”、“五四式”揉机,分别推广适应于红、绿区,又设计推广了绿三锅连续杀青机,大大减轻了制工艺中的揉和杀青劳动强度。同时,还总结了经验、试验、示范、推广树无性繁殖——树短穗扦插法的经验,大力推广树良种。1954年亲自赴崇安蹲点,指导 创办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机耕场——崇安场,为促进福建叶发展做出贡献。

1957年,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在这23年中,他坚守在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调查》、《闽西山调查》、《福建史考》等等。1961年他母亲在福州病故,当时他在崇安研究揉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外形的影响,无法为母亲侍奉送终。他还反复总结、指导对开辟山地园非常有价值的“梯层园表土回沟条垦法”。他在下放寿宁县龙虎山场期间,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园,建立丰产园,培养职工,改进制工艺,使该场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张天福深感年纪不饶人,这时间更宝贵,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时刻勉励自己,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业事业的事。他不顾妻儿的劝阻,只身前往福安社口,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当顾问。他把几十年来收集珍存的几百册叶书籍、资料和标本,全部献给该所。他带领科研人员主持省的重点攻关课题——“乌龙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在通过技术鉴定之后,有从闽东转战到闽南,深入到乌龙主产区——安溪县芦田场进行课题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几千个数据,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乌龙品质最关键的 “做青”工序难题,首次实现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进行乌龙“做青”工艺,对稳定和提高乌龙品质取得进展。该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还主持编写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乌龙》专著,并容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对进一步宣传福建乌龙起了推动作用。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 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事活动。

倡导中国文化

今年已92岁高龄的张天福,依然精力旺盛。他的养身健体之道就是饮。他说“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它。他极力推崇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化,也高度评价福建叶从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他说:随着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日本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道;新加坡形成了“和、爱、谦、静”的新加坡艺;我国台湾省也有“和、敬、恰、真”的台湾艺。他认为,这些都不能完整的体现文化精神。他主张综合中国圣——唐朝陆羽《经》所提的:“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论》所提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礼。他说:俭就是勤俭朴素,清就是清正廉明,和就是和衷共济,静就是宁静致远,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唐宋以来所提倡的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张天福不但倡导中国礼,而且身体力行。他倡导、宣传、组织、协办以宣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人之家”、“艺馆”、“苑”等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空间,艺、以清香的叶、优雅的琴声、高雅的艺表演,让许许多多的人、友以及叶爱好者聚会在一起品茗叙旧,交流心得体会。

张天福精于道,更精于叶评审。他不计其数地被聘请担任全国、全省各种优质、名优鉴评会主评。既为他施展特殊专长提供演示机会,又通过这种活动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他评精密细致,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准确率是惊人的,凡审评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有一次在安溪“王赛”的评审中,有两号参赛的叶,色、香、味、形均无二致,他断言这是统一号品种的叶,经过检查落实: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秘密揭开,举座皆惊,人们交口称赞他他的评审技艺的高超与无克争辩的权威性。在广州一次由他主评的“王”拍卖会上,福建安溪“铁观音王”0.5千克拍卖17万元、“毛蟹王“0.5千克8.2万元,又一次在上海主评的“铁观音王”0.5千克拍卖2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声誉。

时至今天,张天福仍然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黎明即起,清一杯,晨练“国粹”,再听一段新闻广播或浏览报纸,接着进早膳,然后又迈着矫健的步伐投入新一天的各项事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