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茶德颂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506次

唐末刘贞亮提出有“十德”。明代周履清著《德颂》。当代著名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德”。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饮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兹梗概列举于后:

  偏重药理功能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

  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张华《博物志》:“饮真,令人不眠”。

  周履清《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

  顾元庆《谱》:“人饮真,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

  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

  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歌消崔石使君》

  刘贞亮提出有“十德”:以散闷气;以驱腥气;以养生气;以除疠气;以利礼仁;以表敬意;以尝滋味;以养身体;以可雅心;以可行道。

  宋徽宗说:“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大观论》

  注重精神功能:

  《别录)》“苦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

  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

  屠隆《考盘余事》:“人品: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

  钱起《与赵莒宴》诗:“竹下忘言对紫.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皎然:《采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饮之生羽翼”。

  欧阳修《双井》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日本道:“四规”:“和、敬、清、寂”。

  庄晚芳提出中国德:“廉、美、和、敬”。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德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初成风俗。陆羽在《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道教徒修炼而嗜与宗教开始结缘。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

  唐代,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僧侣嗜,朝廷爱,文人颂,百姓恋,“田闾之间,嗜好犹切”。

  唐代,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事诗歌,大量涌现,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几十首,超过了唐以前历代事诗的总和。与文学紧密结合。

  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兼容并蓄。三教都嗜与儒学、宗教人伦道德紧密结合。

  以上三种繁荣景象同时出现并互相衬托是形成德的社会基础。

  唐人视为灵芽、瑞草魁、草中英、琼蕊浆。认为性高洁清雅,“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漫田田”。(徐弦《和门下殷侍郎新二十韵》)诗人认为,荠味虽甘,宫槐虽可为,但不能育德;竹、淡泊但“空冉冉”;荷,“花之君子”,但这四种名贵的植物都不如有独特的气质和品性,不能与媲美,就是赞颂品德的高度艺术概括。

  唐人饮兴趣非常广泛,饮为育德:“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至七字诗》)“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杏冥”。(温庭筠《西岭道士歌》)描述了西岭道士手执白扇,夜读经书,边谈边饮,皓齿留芳,觉得自己已通向仙境的育德精神状态。

  中晚唐时,饮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以代酒的各种形式会、宴应运而生。“玄谈兼藻思,录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会》》)人们对饮的环境非常重视,选择景色宜人的庭园、竹下、野泉旁、台阁中、寺院内举行,朴素自然,蕴含哲理,品茗赋诗,说经论道,陶冶性情,改良风气。德在这些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唐代末年,刘贞亮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出了有“十德”。

                    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德的内涵。

  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谱小序》云:“,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

  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经》中反复强调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当代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

  陆羽《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道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经》与我国道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经》对日本道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道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

  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德,目的在于通过饮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德,而且以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德的第一人。

                    中国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

  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养生记》倡导饮,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道真谛。日本道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道“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

  中国道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道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室、馆、岩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道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道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室。捐赠我国的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

  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道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道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上一篇 下一篇
图文欣赏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