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我国传统茶道被敲响了警钟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708次

  在北京老舍馆举行的"2005年金秋话会"上,海外华人王志远教授应邀作了《关于现代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之发言。闻之,读之,不能不教人顿觉胸臆为之一畅,视野为之一阔,乃至振聋发聩矣。

  这是因为,他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之发言,而是在学术探讨的同时,一面则又发表了某些学术批评意见。依我看来,此种非同寻常的学术批评意见,不啻是给当今我国坛,尤其是给我国传统道敲响了一次警钟!他是这样论述的: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道"已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十年前,我回国建议发展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冰系列产品,却遭到"冷饮不合中国国情"的指责。现在冰已日益成为占有百亿市场额的主流饮料。"道"原教旨派差一点扼杀了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

  -平心而论,既然道自称为"道",就必须了解道的真谛。"道"本源于《易经》学说。"易"者,变也!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产业的改变和进步。……

  现代的"文化"和"道",也必须随时代而变化。道中的陈腐之道,不要成为现代产业的绊脚石。当今世界叶消费呈多样化,除继承各民族的传统饮方式外,"吃",充分利用现代"渣"中的营养保健物质,是必然的趋势。而叶的超微细化,可以迅速在冰水中分散成易为人体吸收的透明"汤"的"纳米",可能是继红碎袋的发明(之后)的又一改革;不要热水冲泡,不要有机溶液剂提取,真正"原汁","原叶""原色"的"尽其用",必将推动新的一轮业革命。

  -界论,无不夸江浙叶形色之美,无不赞闽南之香高味浓。我作为生化和药理学的学者,却不敢苟同。江浙叶氨基酸含量丰富,自然滋味好,但毕竟不是叶的健康要素。强抗氧化剂多酚含量多寡,才是决定预防肿瘤和心血管病的主要指标。而世界叶的原产地云贵高原的多酚含量,几乎高出江浙叶的一倍。……(贵州)凤冈县的土壤硒含量高出龙井(0.082ppm)20多倍!

  资料显示,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的硒含量分别为0.046和0.098ppm,远低于我国西部富硒地带的叶。云贵叶大都是宜绿、宜红、宜乌龙的大叶种,或许我们仍要仗仰祖宗的庇荫,在发明叶的原产地祖国的西部,创造中国特色的"硒红""硒绿"和"硒乌龙"等名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斗",一较高低。叶中兴,就此一战!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叶,又为我们开拓了丝绸-叶之路。作为后辈,却担当"中国园规模世界第一,产量第二,出口量第三,创汇第四"的可悲角色,何以面对列祖列宗!我们不能沉醉于对《经》的考证与注释,或不计其数"名"的"评审","艺"的欣赏;更不能以"卫道士"和"原教旨派"自居,动辄对新理论,新概念,新工艺和新产品,冠以"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指责。兹录毛泽东先生的名言以互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述这番学术批评意见,确乎是够尖锐、够严峻的。不过最其严峻的尚还不是批评意见本身,而是国际叶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复兴华所面临的严峻而紧迫的历史使特别是那种令人痛心疾首而无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可悲角色",迄今仍落在我辈人的头上而未能抛却,对此,咱们是否亦皆意识到了呢?

  我不知道其他人对于王志远先生的这番学术批评作何感想,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则仅仅用"颇受启发"之类字眼却是远远不足以表达的。尤其当读到他劝诚人们不可在道生活中一味"沉醉"的那番话,即不可沉醉于"对《经》的考证与注释",不可沉醉于"不计其数'名'的'评审'",不可沉醉于"'艺'的欣赏",当然更不可以沉醉于那些"道的陈腐之道",还有那些"不是道之'道'"之中;特别是当读到所谓"传统的道不要成为现代产业的绊脚石"时,则我耳畔犹如闻得一声棒喝-应当说,这可是一种有情的棒喝啊!-从而不由引起自己的太多感喟,太多反思,并且在感喟与反思之余,则更禁不住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番自我拷问。……

  这番自我拷问的焦点就在于:传统道文化的包袱在我辈身上,是不是背得太过沉重了呢?返顾这些年来,我所读的东西,所写的东西,却大抵都没有越出传统道文化的藩篱。就是说,读来读去,写来写去,无非大抵都是些老旧的理念,老旧的调子。至于我国传统的道文化,当今在世界上还有几许声望?我国传统叶产业在当今世界上则又居于何等地位呢?对此,我则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直到近日读了王志远先生的发言,我这才了然:中国业在当今世界市场上,已然"无足轻重",而且"严峻的事实是,世界已经把中国叶的辉煌遗忘"!然而这却又能归咎于谁呢?总不能归咎于世界坛和世界叶市场罢。

  由斯我则又不能不作出这样的追问:未来世界坛的主流文化究在哪边?谁都知道,中国本是世界树的发源地,世界道文化的发祥地,其道文化的滥觞与发展的历史,确乎源远流长也。然而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拥有的某种传统优势,却并非就是永恒的东西。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嘛,天下万事万物无不都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沧桑复沧桑也,世界道文化的发展自然亦不例外。虽说世界坛的主流文化,先前一直在中国,在东方,然而当今西方业经济并道文化在科学发展理念和高新科学实验方面却拥有种种优异特色:即重科学而不重经验,重创新而不重承袭,重营养而不重赏玩,重国际品牌而不重地方品牌。这些这些,它不是比之中国,比之东方更胜一筹么?当然,这并非说,当今世界坛的主流文化,已然被西方取而代之。不,不是这样。应当说,当今世界业经济并世界道文化发展的走势,尚还处于十字路口上。至于西方会不会最终形成而为世界坛的主流文化,恐怕现时就下定论则为时还早,尚须拭目以待之。

  不过这个拭目以待,在我辈人来说,却决决不可优哉游哉地旷世而待之的。当此世界业经济并世界道文化正处于转型之际,亦即正处于飞跃式的变革之际,凡我中华人,那是万万迟疑不得,蹉跎不得的。否则,如果依旧那么无动于衷,糊里糊涂地一味沉醉下去,依旧不肯毅然决然地抛弃道文化生活中的那些个"陈腐之道",那些个"不是道之'道'",依然哼着千古不易的老旧调子而迟疑复迟疑,蹉跎复蹉跎下去,则世界坛的主流文化还有不被西方取而代之之理么!若是真有那么一天,则咱们除了在痛心疾首之余,徒呼奈何,奈何,悲夫,悲夫之外,还能有其它啥个法子呢!

  当然,我这只是一种假说,一种推论,却并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意。至于我之所以作出上述假设并推论,许是上了一点年纪之故罢,忧患之思竟不免时不时袭来心头。尤其在读了王志远教授的发言之后,则更是忧心如焚,何止是坐卧不宁呢,简直严如听到霹雷打来的一样,不由震惊无已。说实在话,平日我本是闭目塞听惯了的,终年除了孤坐咫尺书房之外,世界坛上的情形,可以说是一概非常陌生。哪里知道而今在西方世界。传统的喝竟还遭了"革命",将被最新发明的择用"纳米"的吃之法取而代之。再说,传统的所谓"水滚靓"的热饮之,同样也将被冷饮和冰饮之取而代之;至于传统的择水之道,亦将会成为历史,而代之以最新发明的"分子簇水";此外传统的无计其数地方名牌之,将会在世界品牌级的养生保健之挑战之下,不能不在世界叶市场上黯然失色;还有,种亦将面临新的抉择,世界上最其优异的种,将是从树原产地即云贵高原一带遴选出来的、其硒含量并锌含量冠甲寰宇的最佳种。所有这些创新和发明,必将在世界坛上兴起一场业革命之旋风而席卷天下。

  哦哦!我真没有想到,世界上竟还会发生这么一场其势若电闪雷鸣,风雨迷漫般的叶革命!对此,我当初的心里反应则又如何呢?就象打翻了五味瓶儿似的,竟一时充满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味:似乎又是惊喜,又是无奈,又是兴奋,又是别扭,又是迷惘,不由心烦意乱得足足有好几天才回过神来。仔细想想,我这般心态,毕竟是非健康,非理性的表现。于是乎在作了一番冷静思考之后,我想,何不重温重温鲁迅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呢,尤其是题为《老调子已经唱完》的那篇演说。云:"-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有些读书人说,我们看这些古东西,倒并不觉得于中国怎样有害,又何必这样决绝地抛弃呢?是的,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软刀子'。我想,凡是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

  云云。

  鲁迅先生的上述这番论述本是指文坛说的,而于今咱们读来,不是觉得就象在跟坛说的一样么?确然,不论文坛也罢,凡该唱完的老调子,就不须再唱下去;凡该抛弃的古东西,就须决绝地抛弃之。当今咱们不是在讲科学发展观么?那么,何谓道文化的科学发展观呢?我赞成王志远教授关于道的真谛之阐释,即"道本源于《易经》。'易'者,变也!道也必须随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而变化,引导产业的改革和进步。"斯言信矣!此说才跟当今之世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合拍。而且回瞻历史,则中国道文化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始终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呢?譬如当今的撮泡之,乃是从饼时代的煎之法演变而来的;再说,我国原始人类祖先,是不是在鸿蒙初辟之际,就养成熟食之与热饮之习惯的呢?不,当然不是。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告诉我们:早在邃古时代,那些生活在树原产地的我国原始人类祖先,他们所吃的全然是生嚼之,直到他们在学会用火之后,生嚼之才渐渐地演变而为熟食之与热饮之。-那可是饮文化史上一场破天荒的伟大飞跃,伟大变革啊!试想想罢,如果中国坛上,自古迄今未曾有过这些个演进与变革,那么,如今咱们恐怕还不知道喝为何物呢。

  古训云,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无非即沧桑复沧桑的历史。而道文化演进的历史,则亦如斯也。

  没有传统,固然就没有现代。然而若是全然被传统所禁锢,则非但会失去现代,更会失去未来。

  而今我国传统道被敲响了警钟,应当说,这是时代向咱们发出的新的声音,它在催促我辈人,从沉睡或者半沉睡微沉睡中速速警醒,速速奋进,在世界坛上打造中国之的新的辉煌!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