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施小马用心灵感悟紫泥

来源: 网络 |   查看: 20426次

  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四枚“中国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紫砂壶名家顾景洲、周桂珍、潘持平、施小马等四人制作的四把紫砂壶跃然于上,当即引起海内外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单说当年施小马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熟练的技术脱颖而出,“拷贝”出了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赫赫有名的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八卦束壶”(又名“龙头一捆竹”),邮票背景»-面以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诗中的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为底衬,使一把“龙头一捆竹”显得格外高贵典雅。在当时宜兴制壶高手林立之地,施小马的作品能登上国家发行的邮票实属后生可畏,难怪当今把玩紫砂壶的高手对施小马的作品推崇有加。

  言及紫砂壶的“骨子”,无外乎有内敛、朴实、实在、不张扬之说。无独有偶,紫砂名家施小马的性格恰恰被业界以此喻之。

  施小马行事低调且从不张扬自己。任何紫砂壶展会上始终见不到他的身影,任何紫砂研讨会上也没有他的言论。他朴实无华,足不出户,离群索居,与当下各种大众“娱乐”更是无缘。有的则是独立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正因此,使他能够保有足够的精力享受在如何做好一把壶的情趣之中。别人三番五次劝他,适当地参加一些壶展和活动以此扬名。可施小马每每念头刚起,诸多收藏者的话语犹在耳边:“我们是看壶不看“家”,看壶的泥色、造型、功夫,不看这壶是哪个名家做的。如今紫砂壶市场何以能逃脱徒儿做壶、师傅盖章的事实呢?”好个施小马,干脆来个我行我素,暂不收徒。于是,有人把一顶“不入流”的帽子给他戴上,据说,他对这顶帽子自我感觉良好。

  生长在陶艺世家里的施小马已是第三代传人,是我在紫砂界见到的少有的处事极为低调的制壶名家。为父者,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之一,乃紫砂“花货”流派佼佼者施福生先生。当初由他掌控宜兴紫砂工艺厂半成品质检关。许多有定额任务的工艺匠们所制作的紫砂壶,都能祈盼施老先生说一声“好!”这也就意味着这把壶能出关,能走向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反之,则被施老先生当场摔碎。可想而知,施福生先生当时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里的“份量”绝对的“腕级”。而恰恰正是父亲做事的严谨风格从小便烙在施小马的心里。

  宜兴紫陶工艺主要有“花货”、“光货”、“方货”和“塑器”四大类。由于个性使然,与其父施福生从事“花货”自然型工艺对比,施小马则更崇尚“方货”和“塑器”等几何型工艺。

  不过,施小马自幼受家学熏陶,随父研习紫砂陶艺,天份自然极高,几经寒窗而势不可遏,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玩家手中传递,深受收藏者的极度衷情。

  今年仲夏,我前往宜兴丁山特地拜会施小马先生。由施兄小马在宜兴风景区“竹海”款待农家菜时,始知这位仁兄一年也做不了几把壶,精力全然投入到一个“精”字上——要么不做,一做便是佳作。及至来到施小马工作室更加验证了当地流行的一句“做活好不好,一看泥凳就知道”的谚言。映入眼帘的施小马工作室几乎让人看不出有“作坊”的痕迹。我采访施小马的地点便是在这间二十平米左右的工作室里。施兄款,品味一±-上等的“宜红”,袅袅香陶醉其中。

  制壶名家施小马今年53岁,从他18岁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算起已有35年的“紫龄”。这一年龄段,在目前宜兴制砂行业中,人们把施小马称为制壶界最具典型意义的实力派人物。

  在当今壶界,有许多人认为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展应在求“新”上做文章,该超越传统,故而使得当代紫砂作品也就越来越尖锐,同样也使众多制壶者举棋不定。然而,施小马却坚定地认为,紫泥工艺属于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品,不像瓷器那样有着华丽的外表,紫砂的创新不能脱离传统,若论“求新”,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留下时代的痕迹,或者说留下时代的感觉,但须有“章法”,离开了“章法”就等于传统京剧唱腔用钢琴或小提琴伴奏让人看得不太舒服。由此看来,制作紫砂壶工艺的传统“章法”在施小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施小马对此比喻道:“明代家具设计上非常简练,但使人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舒服。同样一把好的紫砂壶有的在造型上并不抢眼,但能让人把玩无穷,越看越喜欢。”施小马认为,明代家具和壶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一致的:和谐即是大美。明代家具与做壶之章法同样如出一辙:内敛而不张扬,骨子里依然是虚静。施小马以为,过去宜兴有“精陶”“紫砂”“彩陶”“青瓷”“美陶”等“五朵金花”,我们过于一味求新,导致“五朵金花”只剩下“紫砂”一朵花了。我能听得出施小马一番忧患意识。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再不把紫砂壶做精做细,我们还有何面目面对祖先,这不仅仅是对目前传言宜兴紫泥无尽开采造成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深思和考虑。

  由此,我不难理解施小马的“不入流”,也不难理解施小马为何要用心灵去感悟紫泥。

  施小马制壶感觉极其敏锐,但这种感觉只有在他制壶的环境中才能激活。灵感一旦降临,生命中最宝贵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情感便与紫泥融为一体。外界传说,施小马几乎每一件精湛紫砂壶作品都是在一种灵感激活状态中完成的。他的作品不但传承宜兴紫砂壶历史底蕴之美,而且能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施小马的每一把壶都是在用心灵与紫泥的对话中感悟出来的。

  施小马制壶魅力源于父亲施福生对工艺要求之严谨。他热爱家乡宜兴的一草一木,他热爱培养他几十年的宜兴紫砂工艺厂,使他深浸其艺,爱壶若痴。虽然老厂已是名存实亡,也虽然他已退休在家。但从他的眼眸中依然闪烁着对老厂挥之不去的情结。他有许多出手不凡的紫砂佳作都诞生于老厂,他绝对是个靠实力吃饭的人。

  施小马可圈可点的作品甚多,如《玉璧紫韵》《传炉》《珏提》《红与黑》《垒》《构成》《凌云》《朴方》《丰收》《玉蝉紫竹》《丰园提梁》《六瑞》《宝菱》《大彬六方》等等。仅从“陶艺世家”和“紫砂世家”这两顶桂冠出发,只要¾-他信手拈来、信手传捏之壶,足以在他自己的工坊里安享晚年。但他却过多地讲究不随意做壶,而是每每驰骋心怀之际时,灵感迭出,好壶即成。以他之言,若真能成就一把好壶,须得用心灵与紫泥沟通。在施小马看来,制砂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和心灵的理解,也可以诠释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把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融进了他的作品中。如,他以整体造型正反两组曲线组合而成的《五头菱花》作品,线条柔和而不失挺利,繁而不乱,细细品之,宛如水中菱花绽放。让人观玩后回味幽长。《红与黑》是施小马启用心灵感悟于现代建筑及结构穿插的手法造型主体,集紫泥特殊性之优,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立体感强、色泽对比强烈,表现了紫砂特殊制作工艺和朴实无华的紫砂内o-。《垒》之作品感悟于几何三角形,壶身的三个梯形堆积构成,加以三角形的壶嘴、壶把作衬托,在传统手法上留下了时代烙印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