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汉中无茶?--汉中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来源: 网络 |   查看: 24791次

汉中是我国北方最优良的叶适生地,据有关机构测定,汉中叶不加任何技术处理均符合绿色食品有关规定要求,许多指标已经达到了有机的标准。2007年,中国叶研究所所长陈宗懋院士参观汉中南郑园时说,南郑园的生态条件是全国最好的。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具有3300多年发展历史的汉,汉中市以外地方知道的人并不多。汉中市一位著名叶专家说,他在外地开会,有人惊讶地问,“你们汉中还产叶?”

产业是汉中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月22日,在一间狭窄的办公室,汉中市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星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们能生产最好的

记者:汉中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张星显:汉中产历史悠久,自古就是 “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近几年来,汉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园面积已发展到58.8万亩,总产量达到9661.9万吨,总产值近10亿元。叶面积、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到全省58%和71%。全市有48个企业近12万亩园通过了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认证。

记者:汉中叶适生面多大?产业带动力如何?

张星显:汉中产县有8个,占全市县(区)总数的72.7%,产乡镇11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7.9%,拥有叶加工企业600多个,经营企业300多个,加工机械4000余台,年加工能力1.5万吨左右,全市种农户1.3万户,叶专业贸易市场11个。我们测算过,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50多万人。

记者:主管部门对叶发展有何扶持措施?

张星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南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汉中市委、市政府早在1998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时,就将叶确定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2004年,汉中做出了 “做大做强汉中产业的决定”,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2007年又做出了“加快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决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去年,汉中市财政为汉中产业发展提供了500多万的扶持资金。

记者:把产业确定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汉中具有哪些优势?

张星显:汉中生态条件优越,区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所产叶具有“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耐泡”的特点,而且我们有较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有从事叶专业的科技人员300余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叶研究所基地2006年落户汉中,有示范园149.7亩,有学博士及相关科研人员开展各项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工作,成为我们做大做强产业的坚强科技支撑,这些因素结合,使我们能生产最好的

记者:发展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星显:我们以发展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园为主攻方向,积极构建现代叶产业体系。到2011年,力争使60万亩高产密植园总产量达6万吨,总产值超过60亿元。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今年3月,在汉中市政府网站的市长邮箱,一封《汉中叶的出路在哪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者“老陕青”认为,影响汉中叶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是品质和数量。

他认为:目前汉中厂太多,规模太小,而小规模厂生产的叶品质差,严重浪费了叶资源,影响汉中叶的声誉。同时,“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叶的加工设备虽然年年在引进更新,但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有一定规模的叶加工厂比例小,特别是家庭作坊式制厂多,技术缺乏,设备简陋,形不成批量。“例如,汉中炒青都是沿用老式机械和老式技术,出的叶破碎率高,的条形不完整;小厂生产的叶水分含量过高,不易储存,尤其是名,原料不达标,严重浪费了鲜叶原料”,此外,名质量不稳定,大厂和小厂争原料,大厂吃不饱,小厂胡乱搞,导致品牌名有名无量。

截至目前,汉中经营叶的企业372个,叶生产加工企业614个,通过QS认证企业46个 (其中还包括部分叶分装企业),拿到叶市场准入资格的企业不足5%。

“这其实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破解这个矛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据介绍,为了解决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的问题,汉中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购机者给予30%补助,鼓励叶企业更新和添置叶加工设备;二是市县叶技术单位引进新型名优加工设备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三是每年春生产前举办各种形式的制技术培训会,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叶加工质量。

工紧缺,一直是困扰园主的难题,因叶生产季节性强,园基地相对偏远,一个2000亩园,每年春季至少需要600名采工。“但工人一直招不够,”一位园主说,“即使今年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返乡,我们园还是人手紧张。”如何保证春的完全采摘,对各方面都是一个考验,汉中市有关方面说,这些问题政府将会逐步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

据了解,目前汉中叶经营大都是以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管理方式的主体是家庭经营或者小规模加工,叶种植以农户为主,标准化、规模化园不多。叶采摘劳力紧缺,春不能及时采摘,夏秋占的比重低,浪费大。龙头企业还不大不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汉中市产业相关部门说,汉中市大部分园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低产园面积仍然较大。2008年,全市园平均亩产32公斤,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公斤。目前,汉中园总面积58.8万亩,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尚有30万亩属于低产园。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汉中叶总产量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加之生产加工企业散而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造成了汉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是,2004年,日本客商欲订购每个月一集装箱的汉中叶,汉中市竟拿不出来,因为当时就是把所有的名加起来量也不够。

品牌整合:从“内战”到统一

2005年之前,品牌缺乏整合一直制约着汉中业的发展,“当时汉的品牌达到20余个”,一位叶经营者说,“几乎每个产乡镇都有自己的品牌。”

品牌的多而杂,使当时的汉中叶市场地呈现出全面内战局面。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各品牌之间互相压价,不断冲击市场竞争的底限。“谁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汉品牌,但顾客买回去后又觉得不值”。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专家指出,陕西名牌号过多过滥,不利于形成品牌的规模和社会知名度以及社会认可度,也不利于消费者的选择。

2005年,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对20余个叶品牌进行整合的思路。当年12月,《关于叶品名(牌)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要求,“使全市名品名(牌)从现在的20余个整合到1个,产销市场运作规范有序。”

汉中市产业办公室主任张星显介绍说,汉中市在前三年将20多个品牌第一步整合到“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的基础上,2007年底,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了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全汉中的名统一命名为 “汉中仙毫”。今年,汉中将“汉中仙毫”作为全市叶的公共品牌进一步加强了宣传推荐,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估、颁证挂牌、协会管理”的原则,在汉中8个产县和汉台区范围内对定点生产、经营“汉中仙毫”的企业进行了资格认定,今年上半年第一批共认定了定点产销企业474个。

据了解,今年3月,汉中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叶品牌整合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五统一、一加强”的品牌整合新思路。即统一品名、标准、评估、包装、宣传和加强市场监管。市县农业(叶)局、工商局、质监局、业协会依据汉中绿标准综合体、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关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协会行业自律规定,加强市场管理,重点整治。

吴华,南郑县的一位叶老板告诉记者,虽然品牌整合过程中,可能会使部分企业利益受损,但从长远来看,整合是大势所趋。只有整合,汉中产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整合品牌是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

品牌的整合,品质的提高,使汉中仙毫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目前,初步建立了以汉中为中心,以西安为重点,辐射西北,延伸东南沿海的销售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