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茶与佛教

来源: 网络 |   查看: 28250次

   与佛教,“因缘”深长。自古就有“禅一味”的说法。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从西域传入我国。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要求做到: “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圣陆羽在《经》中指出,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从而,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其中就有此意。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来提神防睡。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院饮之风更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有的僧人甚至达到“唯是求”的地步。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曾书写过一首五绝,诗曰: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去。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亦有诗曰:

  今古形殊义不差,

  古称荼苦近称

  赵州法语吃去,

  三字千金百世夸。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由于嗜成癖,因此每说话之前总要说声: “吃去”。《广群芳谱谱》引《指月录》载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去。” 又问僧,僧曰: “不曾到。” 师曰:“吃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去,不曾到也云吃去?师召院主问曰:”为甚喏。师曰:“吃去。” “吃去”是从谂禅师的机锋语,僧徒们往往通过这些平常的语言就能达到“悟道”的目的。自此以后,“吃去”三字,便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

  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时,东郡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 “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至处唯是求,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在道原《景德传灯录》中也记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 “饭后三碗。”饮又是寺院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民间一样,宋朝时我国许多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庄严肃穆的礼和宴。南宋时,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到天台山万年寺学佛,曾被宋皇朝诏至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作“除灾和求雨的祈褥,显验”,并在浙江余杭径山寺举行盛大礼,以示嘉奖。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山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还有鼓楼、大铜钟、龙井泉等名胜古迹,可谓山明水秀佳。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开禧年间,宁宗皇帝曾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有: “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径山寺不但饮之风甚盛,而且每年春季,经常举行宴,坐谈佛经,径山宴有一套甚为讲究的仪式,宴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以表敬意。尔后由僧一一奉献给应邀赴宴僧侣和宾客品饮,这便是献。僧客接后,先打开盖闻嗅香,再捧碗观色,接着再是启口尝味。一旦过三巡,便开始评论品,称赞主人品行高,叶好,随后的话题,当然还是颂经念佛,谈事叙谊。

  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曾来径山寺学取经,拜虚堂禅师为师。学成辞师归国,将径山宴仪式一并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论道的日本“道”。

  佛教兴。所以,在许多寺院里,还专门设有供僧侣们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堂”,在演说佛法皈戒的法堂里面,备有召集僧侣饮的“ 鼓 ”。以及特别设有掌管烧水煮的“头” 和在寺院门前布施水的“施僧” 。在福建武夷山,还把讲经说法等佛事称作“普”。这种风习,一直沿袭至今未绝。

  由于佛教推崇饮,所以在我国历史上精于事、通晓煮的高僧不乏其例。唐代名僧释皎然,人称“诗僧”,是陆羽的至交好友,他爱、恋、崇、平生与结伴,一生作有许多诗。“俗人多泛酒,谁解助香?” 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精于煮水烹之道,被后人称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称号。宋代的南屏谦师,深通事,自称对点“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就连“圣”陆羽,也是寺院出身,虽非僧人,但成年后行迹时常出没寺院,并与许多僧人保持着真挚的友谊。

  佛教提倡饮,还同许多名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江南许多名寺古刹,历史形成一种农禅思想,即有专门从事作劳动的僧侣。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歌》中就有“山僧后檐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的诗句。唐朝寺院种是很普遍的。他们自行种,采制叶,这就是人们常说“寺院”。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如四川的蒙山,据传就是由汉代甘露寺的普慧禅师亲手所种的“仙”加工而成的。福建的武夷岩,相传最初亦是由唐宋以后武夷寺僧采制的。江苏的碧螺春,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水月”演变而来的。还有浙江普陀山的佛。景宁惠明寺的惠明,临安西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天台万年寺的罗汉,杭州法镜寺的香林,以及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安徽黄山云谷寺的毛峰,等等,最初都出自佛门。“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大概这就是名与佛教的天然因缘吧!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