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茗居茶文化网茶友互动茶友论坛茶叶问答茶叶知识茶叶图片 茶网大全茶艺知识红茶知识茶叶网店
雅 茗 居茶 家 寨紫砂知识收藏鉴赏 普洱知识茶道知识白茶知识图文摄影黑茶知识茶道摄影
茶友之家茶叶相册岩茶知识中国茶道花茶知识中国茶叶茶叶资讯中国茶网绿茶知识茶叶信息

(二)饼茶也从未是古代唯一的茶类

来源: 网络 |   查看: 22624次

  在明以后的笔记杂考中,常常有“古人采作饼”的记载,这不 但寓示饼是一种最早的类,也包含着饼是古代唯一的类的意 味。关于这点,在近见的有些文章中,也常作如此表述。那么,在饼 现世之后,有没有一扫其他类,而成为唯一的类呢?饼从两 汉一直到宋,特别是经陆羽的总结、提高以后,一度在一些地区和全 国曾形成为代表性的制工艺和主要类,但它从来没有发展为唯一 的类。如晋人刘琨在给其刺南兖州的侄子的信中曾写到:“前得安 州干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烦闷,恒假真, 汝可信致之。”①刘琨和《广雅》的作者张楫,生年相近,这里所说 的“干”,也即是散。这表明三国和两晋在荆巴盛行饼时,安 州和其他一些地方,则仍在因袭传统的散生产。所以,从文献的记 载来看,说明即使在饼最初见诸于史的同时,在我国另一些地方, 也还并存有散的记录。

  另外,刘琨的信中还说明,早期的饼,和散只是形制上有所 不同,其叶的内质,不一定比散为好。刘琨所说的“吾体中烦闷 ,恒假真”,就表明他对干质、效的喜好。他把散称作 “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把饼列作真之外的叶。如 《广雅》中所见,在早前的饼制作中,往往都杂以“米膏”等一类 物质。清初《东山谈苑》追述:“陆放翁(陆游)云,建旧杂以米 粉,复更以薯蓣……不知此何等也!大都古不及今之精妙耳。 ”②饼中既然掺米粉、薯蓣等一类杂质,无用多说,这自然是会降 低味和效的,这对需要“真”和真正讲究饮的人来说,是并 不欢迎的。所以,饼的出现,从的内质来说,它也不可能替代和 淘汰散。早先的饼,比较简陋,它没有扫除早它存在的散,唐 以后经陆羽的倡导,在饼趋向精细以后,也没有淘汰散成为唯一 的类。陆羽《经》就清楚记说:“饮有粗、散、未、饼 者”①。粗,可能即枝梢老叶加工的低档;散,也即我们前面 所说的晒青、蒸青、炒青等一类古老的绿;末,则是饼经蒸舂 而不加拍制的一种简化碎。关于《经》中所说的“粗、散” ,除的外形、内质有别之外,或许在加工制造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粗,可能主要采用晒制而成;至于象蜀州所出的雀舌、鸟嘴、麦粒 、片甲、蝉翼等“散之最上”者②,一般基本就采取蒸焙和锅炒的 工艺了。炒青是比较早出的一种类,但关于它的记述,直到唐朝刘 禹锡的诗中才见。刘禹锡《西山兰若试歌》吟:“山僧后檐数丛 ,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 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③《经》和上述记载充分说明,就是在普 遍崇尚饼或团的唐朝,散和其他类不但没有匿迹,而且还是 继续在发展的。因此,所有史实都说明,我国历史上饼的发展,不 是排他性的发展。

  从制技术的角度来说,饼和散的工艺,虽有所不同,但它 们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为用的。所以,饼的发展,和其他类只能是 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唐末和五代的类发展为例,中 唐散在《经》中还只有“粗、散”二种,但在饼日趋精细 和注重外形特色的影响下,如上所说,散中又创造产生了片甲、蝉 翼、雀舌等一类各色名。鉴于散特别是新出的名品在社会地位的 提高,反过来,在饼的制作上,也开始吸收散的特点或直接就以 散来作装饰的情况。如毛文锡《谱》所说的“露芽”和“横纹 ”①,即是饼散结合的一种新。所谓“露芽”也即将鲜叶蒸熟以后 不经舂碎直接压制的饼或团,从其表面,能清楚显示出芽叶来; 至于“横纹”,则是在饼的表面,再横铺一层芽装面。因此, 露芽和横纹一类饼,实际也就是一种饼和散的复合类。再 如露芽又有“压膏露芽、不压膏露芽”之分。所谓“压膏”,也即榨 去膏汁。饼的这种“压膏”工艺,吸收到散的制作中,也就形成 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揉捻”的工艺。所以,从上述交叉影响的情况来 看,饼的发展,不但不排斥其他类,而且是和其他类在技术上 互补互用,相互协同发展的。史称“兴于唐,盛于宋”。唐宋是我 国饼的全盛时期,其发展除对蒸青、炒青等散绿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之外,还直接诱发产生了花、发酵和半发酵等一些新的类。

  花源于饼的“掺香”。现在有的根据旧说称“花出现于南 宋末年”、“饼掺香,始于五代”。其实,这也是一种较迟的估计 。《桐君录》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 煎饮令人不眠。”②《述异记》也载:“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 蔷薇。”十分清楚,这里的“真香茗”,是针对当时饼中掺附其他 香料的“掺香茗”而言的。没有“掺香茗”,也就不存在什么“真香 茗”。不过,这里只是没把“掺香”点明而已。关于饼掺香的记载 ,确实是直到五代和北宋时才见的。如闽《康宗本记》载,通文二年 (937),“国人贡建州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 ”①。这里所说的“异味”,也就是梅尧臣《七宝诗》中所说的“ 七物甘香杂芯”②,是甘香之味。因此,从这些史迹来看,我国饼 的杂以香料,当起源于南北朝以前,盛行于五代和北宋。

  宋以前饼的掺香,一般多采用龙脑、麝香,而尤以龙脑为多。 所以,经过掺香的叶,又别称为“龙脑”或“脑子”③。龙脑 是古时交趾、波斯进贡或进口的一种名贵香料,出“龙脑香树”④。 其窨的方法:一是在饼压制成形之前,将龙脑切割为片,埋于 末中经宿;二为以龙脑浸水,洒诸上⑤。但所说“香”、“龙脑 ”,都是指饼。南宋末年,赵希鹄在《调燮类编》中,就正式提 到了叶的窨花方法。其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 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

  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叶多少,摘花为伴。” ⑥以前有人执此即称花也就始于是时。其实,就文献的具体记载来 说,至少还可以提前到南宋初年。如施岳《茉莉》词所吟:“玩芳味 ,春焙旋熏”⑦,即是窨制茉莉的最早记载。所以,由施岳的词句 来看,花大致是北宋时就从饼掺香中衍生出来了。

  现在我国叶分类中有一种意见,主张将我国叶分为绿、黄、 黑、白、红、青六大类①。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按工艺的不同,分 为紧压,不发酵、半发酵和发酵等类。到底如何分法,各执一词, 现在还不统一。但是不管怎样划分,我们现在的所有类,都能从饼 中觅到它们的根源。

  如以的外形和汤色分,蔡襄《录》即载:“色贵白,而饼 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②这里,蔡襄讲到了“六 大类”中的五色,只是没有提到绿。其实绿是古代饼中的基 本类,如唐朝流传的“喝尝一盏绿昌明”,“黄金碾畔绿尘飞”等 诗句,即是明证。所以,现在的叶能否以绿黄黑白红青来概括,这 笔者不想置喙,但现在的这些不同汤色,在宋以前的饼中一应俱 全,这完全是事实。宋朝,特别是宋徽宗时,一度曾以白为绝品, 采集树的白色变种③或通过专门加工制成白和汤色呈白的叶。 黑,古今相同,主要用作边。这在毛文锡《谱》中就载:“临 邛数邑,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黄 ,在唐朝时就有霍山黄芽,福州正黄、蕲州团黄等等。古时的这些 黄,和现在一样,也分叶色自然发黄和人为加工使汤色发黄这样二 种情况④。至于红(紫)和青,也即一般所说的发酵和半发酵 ,可能也渊出饼。如《鸡肋编》关于建宁贡中记:“官焙有紧慢 火候,慢火养数十日,故官色多紫。民间无力养火,故虽好,而 色又青黑。”①这种用慢火养数十日的紫,和普通慢火养成的青 ,可能也就是后来发酵红和半发酵乌龙的技术前身。所以,历史 上饼的发展,任何时候,都是和其他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上一篇 下一篇
雅茗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